鏈式縫紉機起毛頭的原因
五線鏈式縫紉機在縫紉一般的布料時,機針針尖老是呈現毛頭,關于這一缺陷咱們剖析以為,進口的16號針在此縫紉條件下本身強度和質量應當都沒疑問,疑問或許出在機針碰到壓腳、針板、彎針、護針桿等金屬零件上構成針尖“毛頭”的缺陷。
依據實踐修補經歷,鏈式縫紉機總結歸納起來或許發作該缺陷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機針與彎針、分線叉同步聯絡不對;2.機針、彎針與分線叉等零件呈現了松動;3.機針與彎針、分線叉空位過小;4.護針桿與機針空位沒調好。護針桿的調整方法是護針桿與直針要緊貼,護針桿要頂著機針,過盈量視具體縫紉狀況而定,這兒按-0.05mm~0調比較好;5.針板孔等針線過線部位有銳邊;6.機針與針板孔沒有對準。
依據上述缺陷要素剖析,筆者建議按以上幾個方面進行排查,只需仔細觀察線跡的構成進程,就不難找出斷線要素的。如還不能解決疑問的話,筆者以為可以將16號機針換成18號機針試試。
⑴ 機針Ⅰ穿刺縫料,運動至下死點后上升,初步構成線環,彎針2沿軌道I向左方運動,穿入機針線環內[圖2(b)、圖2(c)]。
⑵ 機針上升鏈式縫紉機針線環,帶線彎針沿軌道Ⅱ運動,送布牙推送縫料跋涉一個針距,彎針從機針后側移向機針前側,機針二次下降穿刺縫料并穿過彎針頭部構成的彎針三角線環[圖2(d)、圖2(e)]。
⑶ 彎針初步向右運動沿軌道Ⅲ回退,并脫開前一個機針線環,使機針線環套在彎針的線環上[圖4(f)]。
⑷ 機針又初步上升二次構成線環,此時彎針已按軌道Ⅳ完畢復位,彎針又沿軌道Ⅰ運動并再次穿入機針線環中,一同拉緊前一個線跡,如此重復完畢接連的雙線鏈式線跡[圖2(g)]。
從圖2的線跡構成進程中可以看出,鏈式線跡彎針線是相互穿套而成的,相互不能收得太松,否則彎針無法構成線環讓機針從線環中穿過,縫線也不或許收得太緊。從圖2(f)中可以看出,在機針穿刺縫料刺進彎針線b1構成的線環時,而這個線環又是套在前一個針線a1線環內,因此,經過調整線張力和挑線行程等慣例方法,要將彎針線環(兩根線)從中穿入的機針線環收入縫猜中,從理論上講有或許,但實踐上是不或許做到的,要把針線拉入縫猜中,意味著得把4股彎針線拉入縫猜中,其阻力非常大,何況這么得到的線跡也失掉選用鏈式縫紉機的初衷,線跡健旺且賦有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