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服裝行業競爭力居世界首位
競爭力系數的含義是某產業貿易順差(或逆差)占該產業進出口總額的比重,是衡量某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競爭力系數=(出口-進口)/(出口+進口)競爭力系數大于零,表明該產業貿易順差;小于零,表明貿易逆差。競爭力系數愈接近1,表明競爭力愈強;愈接近-1,競爭力愈弱。
根據WTO2000年度報告數據計算,在世界主要服裝進出口國家中,中國的服裝競爭力系數為0.94,接近最大值1,居各國之首。2000年我國出口服裝360.9億美元,進口11.8億美元,順差達348.2億美元。同年美國的服裝出口和進口分別為86.5億美元和663.9億美元,逆差為577.4億美元。其競爭力系數為-0.77。其它主要服裝貿易國競爭力系數分別為墨西哥0.44,意大利0.18,法國-0.36,德國-0.48。
勞動力成本低廉
當前國際服裝生產技術日新月異,但靠人工縫紉制作的傳統生產方式并沒有根本性的突破,“天衣無縫”仍然是幻想。例如一件西服有253道工序,每道工序幾乎都需要人工操作,加之服裝產品屬于最終產品,面料等原材料已經吸附了大量的物化勞動,因此服裝包含的勞動力成本相對較高,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勞動力成本依然是服裝行業競爭的重要因素。
美國Werner國際咨詢研究所提供的2000年國際紡織服裝業每小時美元工資數據顯示,我國紡織服裝業每小時工資為0.69美元,排名世界第48位。分別相當于日本的1/37,美國的1/20,韓國的1/8。比泰國、馬來西亞等發展中國家低40%左右,但比印度、巴基斯坦高20%左右。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勞動生產率要遠遠高于我國,使我國的勞動力低廉的優勢有所削弱;但相對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我國的勞動力具有紀律性強、工作質量和效率高的特點,素質明顯高于他們。入世后,中國的勞動力資源將加速國際化,高素質低成本勞動力優勢,是中國成為世界服裝加工廠的最重要的條件。
20年出口增長20倍
世界貿易組織提供的年度報告顯示,1980-2000年世界服裝出口額由409億美元增長到1989.4億美元,增長3.86倍;同期中國服裝出口額由16.8億美元增長到360.7億美元,增長了20.47倍;發達國家美國增長5.86倍,意大利增長1.89倍,德國增長1.38倍;發展中國家泰國增長13.63倍,印度增長7.95倍,韓國增長79%;印尼因基數低,增長了46倍。
中國的服裝生產和出口從1994年起位居世界第一,2000我國大陸服裝出口占世界出口額的18%,排名世界第一。排名第二的香港區,占世界出口額的12%。實際上香港出口中大部分為大陸的轉口貿易。如果加上通過香港的轉口貿易,我國的服裝出口在世界中處于遙遙領先地位。
配額取消出口看好
考察世界工業發展史可以發現,英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幾乎無一不靠紡織服裝業起家,亞洲“四小龍”也以紡織服裝業促進了工業化。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紡織服裝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開始下降。因此服裝業的發展可劃分為4個階段:萌芽期、出口期(增長期)、黃金期和衰退期。
從我國服裝工業的特征看,已處在出口期的后段。2005年服裝配額的全部取消,為我國服裝出口打開新的市場空間。加之我國中西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尚待開發,因此在2008年以前我國服裝工業的生產和出口將保持增長,服裝仍是我國重要的創匯行業。2010年前后,隨著東南亞國家服裝出口競爭力的增強,我國服裝出口增長很可能停滯甚至下降,但隨著國內服裝消費的增長,13億人口的市場將成為服裝工業發展的最大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