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行業近期發展導向
- 根據國家經貿委發布的《工業行業近期發展導向》,近期紡織行業發展導向如下:
一、化纖及化纖原料
加大現有優勢企業的改造力度,提高生產水平和集中度,形成若干個大型化纖和化纖原料基地。重點推進精對苯二甲酸或混對苯二甲酸(或中純度對苯二甲酸)成套裝置的國產化,進一步提高和完善國產化聚酯裝置的水平,發展大容量熔體直接紡技術,開發5萬噸及以上滌綸短纖維成套技術裝備,細旦滌綸長絲熔體直接紡設備,降低投資成本,形成原料、聚合及紡絲配套發展。
提高差別化率,重點發展高仿真纖維、細旦及超細旦纖維、功能性纖維和復合型纖維等。主要有:以滌綸長絲為主體的細旦、超細旦纖維、四異纖維(異纖度、異截面、異材質、異收縮)和多功能的長絲混纖以及海島型復合纖維。抗靜電、高吸濕、抗起毛起球、阻燃等功能性纖維。高濕模量、高卷曲、中空粘膠短纖維和細旦、異形、多功能(阻燃、抗菌等)粘膠長絲等。
拓展化纖使用領域,為相關產業配套開發各類高技術、高性能纖維。如聚苯并雙惡唑纖維、芳綸、碳纖維、超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等,加快研究及開發,使其產業化、市場化,以盡快滿足產業用紡織品發展的需要。
開發和推廣化纖新品種、新技術。如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熔融法聚氨酯彈性纖維、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纖維、聚乳酸纖維、溶劑法纖維素纖維、醋酸長絲、大豆蛋白質纖維、甲殼質纖維等新型纖維。
推進環保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強環保治理。落實“粘膠三廢處理”和“漿粕黑液治理”等環保措施,鼓勵采用紡織清潔生產的新工藝、新技術。
二、棉紡織
根據出口服裝的需求,圍繞面料開發,搞好上下游產業鏈的有機結合,形成紡織、服裝的配套改造。繼續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加快技術改造。發展清梳聯合機、自動絡筒機、無梭織機,有條件的企業可采用細絡聯的工藝配置,有計劃地發展緊密紡、噴氣紡、轉杯紡等新型紡紗技術。開發多種纖維不同混比的混紡面料、交織面料、提花面料等,合理配置高速電子多臂和高速電子提花等裝置。
三、高檔面料
采用新型的印染后整理技術和設備,開發天然纖維的抗皺免燙面料、純棉超柔軟面料、高支輕薄毛紡面料、高檔苧麻、亞麻面料、高檔絲綢面料、舒適性針織面料等。研究合成纖維印染后整理加工的工藝、技術設備,開發各類不同風格的化纖面料、多纖維混紡交織面料、高檔針織面料。采用超臨界二氧化碳介質染色技術、等離子體技術、棉織物冷軋堆處理和生物酶技術。逐步實現清潔生產,使印染加工符合綠色環保要求。開發適用“小批量、多品種、快交貨”要求的印染后整理技術設備。如電腦測色配色、電腦分色制版、激光制版、無制版印花、染化料的自動計量供液系統、自動控溫系統。
開發各種裝飾面料、功能性整理面料。主要采用阻燃、抑菌、抗靜電、抗污、透氣、透濕、抗紫外線等整理技術設備,進一步拓展面料的使用領域。
四、服裝
提高服裝的設計開發水平。推廣采用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大力培育設計人才,創國際知名品牌。采用服裝面料自動監測評價系統、自動裁剪機、電腦平縫機、服裝虛擬圖形系統、電腦控制多種形式的掛傳輸系統、立體整燙機、產品自動立體倉儲系統、產品配送中心等先進服裝加工設備和技術。開發生態、環保服裝、各種功能性服裝。開發服裝集成自動化系統、服裝結構數字化系統、企業資源計劃系統,提高服裝行業的設計、生產、營銷、管理水平。
五、產業用紡織品
發展以紡粘法為主的非織造布。發展蓬蓋材料、建筑防水材料、骨架材料、醫療衛生用材料、汽車內飾材料、膜結構建筑材料。開發玻纖織物涂聚四氟乙烯產品;提高高強滌綸絲涂聚氯乙烯(PVC)產品的質量;進一步完善后整理技術,發展超細纖維合成革基布。發展農用紡織品,特別是每平方米重量為15~20克的、能經受紫外線輻射的薄型紡粘法非織造布。
六、紡織機械
開發大型化、連續化和自動化的粘膠纖維、腈綸和滌綸成套設備以及生產特種纖維的成套設備。開發新一代高效、自動化的棉紡成套設備和機電一體化的織造設備。開發新一代高效、短流程、環保、節能、精密度高和機電一體化的前處理、印染、后整理工藝技術裝備。開發產量大、效率高的機電一體化的經編機、緯編機、襪機和其他編織機械。提高紡織工業技術裝備的通用件、基礎件開發水平,加強關鍵部件、關鍵技術的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