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幾年我國服裝行業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我國服裝出口額從1978年的7.1億美元提高到2000年的360.2億美元,年均遞增19.5%,高于總產值增速4.3個百分點。出口是拉動服裝行業增長的主要因素。
多年來中國向設限區出口服裝只占該區進口額的5%左右,而向非設限區出口的服裝占到該區進口額的35.26%。這表明中國服裝出口受到配額的嚴重束縛。
世界紡織品服裝協定(ATC)中規定,從1995年開始,分為4個階段取消紡織品及服裝的配額限制,實現自由貿易。每階段取消配額的產品包括紗線、織物、制成品和服裝4大類。因取消的比例是針對數量而不是金額,因此在前三個階段中,發達國家取消配額的產品主要集中在低價值的紗線、織物和制成品。高附加值服裝的配額,被發達國家擠到最后階段取消。2005年配額取消以后,按中國在非配額地區的服裝市場份額為標準,將有150億美元以上的增長空間,相當于2001年服裝出口額的40%。今后幾年服裝出口增速將達到8%左右。
國內市場最大依托
1985年至2000年,城鎮居民衣著類消費由98.04元上升到500.46元,年均遞增11.48%。但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消費重點逐步由“衣、食”轉變為“住行”,使國內居民衣著消費占生活消費的比重在不斷下降。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的資料顯示,1995年至2000年,衣著類消費比重城鎮居民由13.55%下降到10%;農村居民由6.85下降到5.75%。 從未來發展看,由于我國人口多、消費基數低,市場需求潛力巨大。2000年我國的人均纖維消費僅為6.4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公斤。“十五”規劃預測我國人均纖維消費量年均遞增6.4%。預計到2005年,我國的人均纖維消費量可達7.5公斤,全國纖維消費量將增加200萬噸。因此國內市場依然是服裝行業持續發展的最大依托。
服裝行業改革開放后得到快速發展,1978年至2000年,我國GDP年均遞增9.5%,同期服裝工業總產值(不變價,下同)年均遞增15.2%。1997年起,受到內需不足和東南亞金融危機的雙重影響,服裝行業增長速度明顯減緩。2000、2001年在出口增長的拉動下,服裝行業擺脫了連續四年徘徊不前的局面,總產值實現了11%和14.6%高增長。受入世后國際市場的開放效應和國內消費增長的帶動,“十五”期間乃至2010年,我國服裝行業的年增長速度將保持10%左右。
行業利潤趨于下降
在產值和銷售增長的同時,服裝行業的利潤率出現下降的趨勢。服裝行業的產值利潤率70年代為8%左右,80年代為5%左右,目前降至不到4%。特別是近幾年內外銷價格的不斷下滑,使服裝行業走向微利。據中國服裝協會調查統計:服裝行業的產值利潤率2001年比1998年下降2.3個百分點。其中,襯衫下降4.3個百分點;西服下降0.8個百分點;童裝下降3.2個百分點;羽絨服下降0.1個百分點。
行業趨勢:三大因素引發行業整合
服裝產業轉移是產業重組的國際因素。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中,日本服裝業已進入衰退期,其生產能力的轉移已成潮流;香港、臺灣和韓國服裝業也將陸續進入衰退期,中國大陸以相對質優、價廉和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優勢,不斷吸引和接納這些國家(地區)服裝產業的轉移,這是推動我國服裝產業重組整合的國際因素。
我國服裝行業2000年資本構成中,外商投資(包括港澳臺投資)比重達39%,在各種經濟成分中比重最大;服裝行業已成為外商投資占較大比重的行業之一。
“十五”規劃中國家確定把紡織服裝行業作為國有資本逐步退出的行業,明確國有企業要通過規范上市、中外合資和吸引各種資金參股、兼并破產等形式,加快國有資本的退出。這是服裝行業重組整合的政府推動因素。事實上近年來國有經濟在服裝行業中已迅速萎縮。今后外資和民間資本將成為國有資產的主要“買家”。
從企業層面看,據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86%服裝企業愿意與海外服裝公司建立合作關系。合作方式中企業更鐘情于代理品牌、商標特許經營及合資等方式。未來品牌競爭是服裝企業爭奪市場的主要形式,采用與國外知名企業合資推出新品牌、收購國外品牌或與國外品牌合作等形式,企業可加快占領市常這是企業推動產業重組的內在因素。
我國東部服裝工業占全國服裝工業總量的92.2%,中部占5.7%,西部占2.1%。東部服裝工業在市場開拓、產品開發、培育名牌等方面具有優勢,而日益增長的工資水平制約了發展空間。這與西部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的優勢形成互補。充分運用國家西部開發的政策條件,通過東西部企業聯手、重組,形成新的優勢,是我國服裝行業新世紀面臨的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