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我國會展經濟方興未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展覽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迅速,形成了眾多知名品牌。特別是90年代以來,形成了貿促總會、各行業協會、外貿總公司、地方經貿委(廳)以及專業展覽公司等多層次多渠道辦展覽的格局。
目前我國展覽業方興未艾,展覽業總產值約為40億元,有關統計數字顯示,在我國境內舉辦的展覽會呈逐年遞增的趨勢,1997年我國舉辦展會總數為1063個、1998年為1262個、1999為1326個(其中國際性展覽約占48%,國內展覽約占52%),2000年迅速上升到1684個,2001年據不完全統計為2000個。中國會展業以年均近20%的速度遞增。2002年的展覽旺季剛開始,就表現出了繼續增長的強勁勢頭。
展覽會的舉辦地點主要集中在北京(以大型綜合展覽會為主)、上海(以通用基礎件為主)、廣州(以電氣、電子類展覽會為主)、大連、深圳、廈門等沿海和經濟發達地區,1995年京、滬、穗三大城市舉辦國際展覽會469個,1999年全國舉辦國際展694個,其中上述城市占58%。從展覽結構看,總的趨勢是向專業化、貿易化的方向發展,綜合性展覽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專業性貿易性展覽占據著展覽業的主導地位。就境內舉辦的國際展覽而言,專業展覽約占95%以上。專業展覽的行業特點是以機電行業為龍頭,輕工、紡織、化工、建材等行業在專業展覽分布上所占比例較大。據有關方面不完全統計,2000年全國主要的行業較大規模展覽數量為:電工電氣54個,自動化儀器儀表44個,電子展24個,輕工展23個,食品展10個,石化展7個,汽車展13個,紡織服裝展7個,建材展35個。專業展覽目前較成熟且在國內外影響較大的有,北京的國際機床展、汽車展、國際通信展、紡機展、冶金鑄造展、印刷展、多國儀器儀表展等,面積在2萬~6萬平方米,這些展覽在其同類展中占有重要的份量,在亞洲乃至世界均有一定的影響。
同類展覽的重復舉辦,使得展覽會的個體規模較小、參展商分流、造成資源浪費,這是我國展覽業普遍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目前我國電工行業專業展覽會大都是幾千至2萬平方米左右,而電工電氣及自動控制展覽中,僅2000年在北京國際展覽中心舉辦的多國儀器儀表展覽面積達2萬平方米,是此類展覽規模最大展覽。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展會規模不足西方的五分之一。中國展覽業整合勢在必行。
加入WTO后,我國服務貿易壁壘將逐步被拆除,尤其是在世界知名展覽公司漢諾威、慕尼黑、杜塞爾多進入展覽業,展覽經濟將以更快的速度與國際接軌。在這種形勢下,當務之急是提高中國會展經濟的規范化水平,建立并逐步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競爭力,讓會展經濟盡快步入規模化、產業化、規范化的發展軌道,最終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