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經濟:2002年成績超過預期 2003年機遇大于挑戰
剛剛過去的2002年是我國經濟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年,也是紡織工業發展最好的一年,紡織工業生產、出口和經濟效益等均實現兩位數的增長,全年主要經濟指標再創歷史新高,大大超過了年初的預期水平。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將首次突破10000億元大關,主要產品產量紗完成801.75萬噸,增長14.6%,化纖產量完成991.2萬噸,增長19.6%;紡織品服裝出口邁上600億美元的新臺階,達到617.7億美元,同比增長15.9%;全行業實現利潤將超過300億元。2002年紡織工業能夠取得這些佳績,一方面得益于國家宏觀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國家政策的支持和我國棉花流通體制的改革,另一方面與紡織行業近幾年大規模的調整改造、創新提高以及入世的充分準備、積極應對分不開,更是全行業共同努力的成果,的確來之不易。2002年的良好業績不但促進了紡織行業的良性循環發展,也為2003年紡織經濟的持續發展打下了基礎。
在主要經濟指標全線飄紅的同時,還應關注以下幾個特征,一是2002年紡織經濟發展中,數量增長型特征更加明顯,如全年規模以上企業單位數比上年增長10%左右,紡織品服裝出口數量增長約五分之一,成為出口增長的主要支撐;二是產品價格持續下降,全年國內衣著消費價格下降3%左右,出口產品價格下降6%左右;三是企業盈利空間進一步壓縮,如棉紡業中,主要原料棉花的價格年底與年初相比上漲幅度近40%,而主要產品紗的價格增長僅10-15%,增長的絕對數額也小于棉花,部分產品漲幅更低。說明紡織經濟運行的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的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2003年是我國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一年,也是紡織工業發展的十分關鍵的一年。總體看,2003年紡織經濟的發展機遇大于挑戰,面臨的有利因素還是比較多的。一是國內外經濟形勢趨好。從國內形勢分析,2003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以及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進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將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可達到7%以上,為紡織工業的穩定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從國際形勢看,世界經濟逐步回升將是主要的趨勢。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03年世界經濟增長將達3.7%,比2002年提高0.9個百分點,全球性的消費不足也有望改善,為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穩定增長奠定了一定條件。
二是入世第二年,積極效應將進一步釋放。我國繼續享受《紡織品服裝協議》中配額增長的好處,特別是經過入世第一年的磨合期后,紡織企業的市場意識、質量意識、競爭意識等進一步增強,對國際貿易規則和標準體系的認知程度以及對貿易摩擦的應對能力進一步提高,對新興市場的開拓也有了一定的基礎,有利于我國繼續擴大紡織品服裝的出口。同時,隨著入世協議的履行和政策的調整,特別是有關國民待遇和透明度原則方面的政策調整,投資發展環境將進一步改善,紡織行業吸收外資的力度繼續加大,民間投資快速增長,將有力地拉動行業的發展。
三是原料供應趨于穩定。2003年棉花進口關稅配額有所增加,國內外棉花市場將進一步接軌,國內棉花市場也將進一步完善,特別是2003年我國棉花期貨品種將上市,有利于棉花價格的平穩。從數量供應上看,雖然我國2002/03年度棉花產量有所下降,但據有關部門最新調查,下降幅度并沒有前期預計的那么大;2002年棉花種植面積減少,但單產提高,價格上升,主要產棉區植棉效益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將刺激棉農種棉的積極性,2003年種植面積有可能增加,為穩定紡織用棉的供給打下基礎。如江蘇、河北等省有關部門近期預測2003年該地區棉花面積將會出現擴大趨勢,湖北省已作出安排,將2003年棉花面積增加到500萬畝,提高近14%。同時,2003年珠海、廈門等PTA項目將陸續投入生產,將緩解化纖原料的供求矛盾,擴大國內供給;2002年以來,我國對進口聚酯切片、己內酰胺、滌綸短纖維等采取反傾銷措施,其效果將在2003年進一步顯現,進口沖擊將減弱,有利于國內化纖市場的穩定和化纖行業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