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
- 【國名】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面積】 1,904,443平方公里(陸地面積)。
【人口】 2.0345億(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初步統計),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國。有100多個民族,爪哇族占47%,巽他族占14%,馬都拉族7%。各民族語言200多種,通用印尼語。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約占87.2%,基督教新教6.1%,天主教3.6%,其余人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印尼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
【首都】 雅加達(JAKARTA),人口838.5萬(2000年人口普查統計)。
【簡況】 位于亞洲東南部,地跨赤道,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17508個大小島嶼組成,其中約6000個有人居住。海岸線長3.5萬公里。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溫度25-27℃。
公元3至7世紀建立了一些分散的王朝。13世紀末14世紀初爪哇形成強大的麻喏巴歇封建帝國。15世紀先后遭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的入侵,1602年荷蘭在印尼成立具有政府職權的“東印度公司”,開始長達300多年的殖民統治。1942年日本入侵,1945年日本投降后爆發8月革命,8月17日宣告獨立,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憲法】 現行憲法稱“1945年憲法”。憲法規定人民協商會議為最高權力機構。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直接領導內閣,有權單獨頒布政令和宣布國家緊急狀態法令;對外宣戰或媾和等。人協于1999年10月和2000年8月對憲法內容作了兩次修改,主要包括規定總統和副總統只能連選連任一次、每任五年,減少總統權力、增加議會職能等。現階段修憲工作可望于2002年完成。憲法規定建國五基(又稱“潘查希拉”,即信仰神道、人道主義、民族主義、民主和社會公正)為立國基礎。
【經濟】 自1968以來,特別是80年代調整經濟結構和產品結構后,印尼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就,在第一個25年長期建設計劃內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6%,通貨膨脹控制在10%以內。1994年4月印尼進入第二個25年長期建設計劃即經濟起飛階段。政府進一步放寬投資限制,吸引外資,采取了進一步簡化進出口手續、降低關稅等措施,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旅游、增加出口。1997年受東南亞金融危機重創,經濟大幅衰退,貨幣貶值、通膨高踞。為擺脫經濟困境,政府被迫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求援。1999年經濟開始緩慢復蘇,但整改阻力較大,私企外債、銀行呆賬等問題難以解決。從2000年第四季度開始,受內外因素影響,經濟復蘇所面臨的困難增大。
國內生產總值(2000年):1290.7萬億盾(按7830:1折算約合1470億美元)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2000年):783美元
貨幣名稱:印度尼西亞盾(RUPIAH)
匯率(2000年平均價):1美元=8400盾
通貨膨脹率(2000年):9.35%
經濟增長率(2000年):4.8%
(資料來源:印尼央行2000年度報告,國家統計局)
【資源】 資源豐富。礦產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煤、錫、鋁礬土、鎳、銅和金、銀等。已探明礦產儲量為:石油500億桶、天然氣73萬億立方米,煤360億噸。地熱資源豐富,森林面積1.45億公頃,約占整個國家面積的74%。
【工業】 印尼工業發展方向是加強外向型的制造業。2000年制造業增長逾7%,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6%。主要部門有采礦、紡織、輕工等。主要工業品產量(單位:萬噸):
1997/1998 1998/1999
膠合板(萬立方米) 960 860
化肥(尿素) 629.4 609.2
水泥 2771.6 2372.9
紙制品 842.1 602.9
主要礦產品產量(單位:萬噸):
1997 1998 1999
錫 5.51 5.39 4.39
鋁礬土 80.8 105.6 105.3
銅 181.7 264 243
鎳 282.9 323.3 288.3
煤 5479 6032 6460
石油(百萬桶) 576.9 569.1 546
天然氣(千立方英尺)3166 2979 3047
(資料來源:印尼國家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