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造假”引起不正當競爭 專家指出應給予重視
- 最近在采訪中發現,在工業產品特別是機電產品行業,出現了一種針對企業標準或檢驗報告的弄虛作假行為,專家稱之為“標準造假”。這種新型的造假行為具有較大的隱蔽性,不易被用戶發現,在同行或相近行業產生惡劣影響,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經營秩序,甚至引發不正當競爭,應引起質量監督部門和消費者的足夠重視。
近日,廣東順德特種變壓器廠、山東金曼克電氣公司、河南許繼變壓器有限公司、江蘇華鵬變壓器公司等4家國內最大的干式變壓器生產企業,先后在廣州、北京發布質量環保聯合聲明書,并披露了行業內“標準造假”的種種手段。
記者采訪得知,近幾年才崛起的個別變壓器設備制造公司,為增強“市場吸引力”,人為地篡改了國家變壓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為其出具的原始檢驗報告,在產品說明書和宣傳材料中大肆引用這些“假數字”。其中反映變壓器運行成本、噪音的兩個關鍵性能指標“負載損耗測量值”和“聲級測定值”,篡改后均比實測值低6%至33%。這些公司造假后,打著“低損耗”、“低噪音”的旗號,在市場上低價推銷其產品,對行業經營秩序構成嚴重威脅,引起同行的強烈抗議。
順德特種變壓器廠總工程師曾慶贛介紹說,干式變壓器上述兩個指標要降下來,必須付出較高的材料成本和技術成本,這也一直是業內人士研究追求的目標。但這種造假的做法,不費吹灰之力就“提高”了標準,嚴重挫傷了同行在此領域科研努力的積極性,而且一些中小廠家還會步其后塵,紛紛仿效,乃至形成一股不正當競爭的歪風。
當前在工業產品特別是機電產品行業,這種“標準造假”的行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比如,有些廠家將汽車的每100公里油耗標準人為地降低1至2升,稱之為“節能”;一些廠家把冷凍機的噪音指標故意減小5到10分貝,說它“環保”;還有電腦繡花機廠家將刺繡的誤差范圍從10篡改為8毫米,名曰“精確”。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政策法規處處長李暉說,一般的“標準造假”分為兩類:一是企業標準在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備案后,但其產品經具有法定資質的檢驗機構檢測后未通過,企業抱有僥幸心理,隱瞞了這一事實,對外銷售仍然使用備案的企業標準。二是企業將檢驗機構的檢測報告有意篡改,生造出一組比較“好看”的標準數據蒙蔽用戶,以期在銷售上“超過”競爭對手。
專家指出,“標準造假”是當前工業產品領域出現的一種造假新動向。這種造假大多發生在機電產品行業,用戶多為集體購買,一般的消費者對這些產品的各類標準、性能參數不夠熟悉,從而導致具有較強的隱蔽性,不易被用戶和質量監督部門發現。由此帶來諸多危害:這些造假廠家的業務員在銷售過程中,隨意貶低甚至詆毀誠信廠家的企業標準,打消他們合法經營的信念,動搖了整個產品市場的道德規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后果。
據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的同志介紹,目前對各類商品的質量檢驗主要有兩種:一是國家和省一級的質量監督部門每個季度一次的抽查,按產品的分類進行,但大都集中在涉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消費者反映大的產品類別上。二是依靠群眾舉報獲取線索,實行突擊式查處。而大多數工業產品的質量,除了企業自身約束、行業約束和個別用戶的安全驗收試驗外,目前尚沒有形成有效的產品標準監督體制,“標準造假”等較為隱蔽的造假行為往往成為漏網之魚,四處招搖過市。
一些機電產品的生產廠家指出,我國亟待建立和完善標準監督機制,檢查和跟蹤各類標準的執行情況,嚴打關于各類標準的造假行為,維護標準的嚴肅性,維持工業產品市場正常的競爭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