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品牌服裝的軟肋在哪?
- 中國服裝生產者協會發布的信息表明,現在我國擁有4.5萬個服裝企業,共有職工385萬人。1999年服裝總產量為100億件,出口額為300.6億美元,服裝已成為我國第一大出口產品,然而卻沒有一個國際知名的品牌。
許多業內人士發出了“服裝難做錢難賺”的感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眾多歐美服裝品牌紛紛涌入中國,專賣店開了一家又一家,大有橫掃中國服裝行業的態勢。可以說,現在的中國服裝市場能被消費者認同并已形成消費心理定勢的許多是國外的品牌服裝。那么,我們國產服裝品牌的軟肋在哪呢?
缺少文化內涵
就服裝而言,國貨與洋貨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這并不僅僅是做工面料的優劣可以衡量,最令人遺憾的是,國貨和洋貨真正的差距是一種文化內涵的距離,是市場觀念和品牌規劃以及企業管理方面的差距。這些差別造成了市場銷售的距離,消費者認同感的溝壑,使得本土服裝品牌建設成本大大高于預算。因為存在這些差距,許多靠媒體轟炸的服裝廣告一停銷量就下滑,雖然價格比洋品牌低了很多依然門庭冷落。
我們身邊的服裝企業對品牌的認識與理解還僅僅停留在感知階段,單單把“能賺錢”看作優勢品牌的全部特征,忽略了文化投資。就目前來說,國內品牌要想和國外品牌競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的服裝企業設計人員應該多在服裝文化內涵上下工夫,把我國淵源流長的文化融入到服裝中,通過服裝傳達中國的文化,相信會吸引眾多的顧客。
品牌個性模糊
目前國內服裝品牌傷痛多多,很多服裝廠家僅僅是為做服裝而做服裝,目光局限于一隅之地,或是關注于自己手頭的工作,或是緊盯著競爭對手的動作,卻沒有好好正眼瞧過市場和消費者。這樣的態度做出來的服裝明顯缺乏準確的定位,賣點不突出,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許多服裝企業看到什么服裝好銷就生產什么服裝,像近兩年流行唐裝,企業就一窩蜂生產唐裝,結果造成供大于求。
就目前而言,市場上的消費行為已經越來越趨向個性化,任何希望一網打盡所有消費者的想法都是癡心妄想。一個品牌的核心價值如果能觸動一個細分消費群就已很了不起。缺乏個性的品牌核心價值是沒有銷售力量的,不能給品牌帶來增值,不能創造銷售奇跡。
廣告投資盲目
企業對廣告的看法也停留在很原始的階段,沒有深度。大量的廣告投入在一段時間內促進了產品銷售,但幾年下來卻發現品牌資產、整體價值感與品牌威望并沒有得到提升,廣告一停銷量就立即大幅度下滑。
還比如,時下許多服裝品牌都搞時裝表演,俗稱做“秀”。在我國,尚不能論及“秀”的層次達到了如何的高度,關于“秀”到底是突出了服裝品牌,還是為設計師“專美于人前”服務,已引起了不少議論。一場專業“秀”動輒幾萬甚至上千萬元。看國外大牌的時裝發布,簡潔但經過精心策劃,尤其注意了細節的處理,目的是傳遞給專業買家信息,推出一種新的設計理念,吸引零售集團的注意力,引導消費。也有定位于流行趨勢的“秀”,她的作用是引領時尚,超前一步,體現服裝品牌的洞察力和實力。再來看看我們的服裝“秀”,目的不明或者市場不清。沒有達到提升品牌形象的效果,卻花了不少廣告費用。
企業的品牌定位必須具有準確、清晰、差異化的特點,讓品牌的每一次營銷活動、每一分廣告費都為品牌加價作砝碼,使廣告真正起到向消費者傳達核心價值的作用,成為品牌對消費者最有感染力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