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使各國出口商機乍現
伊拉克戰爭似乎近在眼前,而亞洲制造商們也忙碌異常。從硬盤生產商到汽車業巨擘都力爭在戰爭開打前加快向美國和歐洲發運貨物。他們正為可能發生的海、空運輸中斷早作準備。
許多人擔憂,戰爭一旦爆發,即使是速戰速決,也可能會對連接亞洲低成本制造工廠和歐美市場的高效全球供應鏈產生沖擊。
因此一些企業正提前交運貨物以圖躲避沖突的影響。
香港物流協會高層主管表示,那些受保險因素影響而不愿或不能承擔(戰爭)風險的企業,只得提前出口貨物以避免可能發生的中斷。
2003年前兩個月亞洲的出口意外強勁,中國大陸較去年同期勁增32.8%,韓國增長24.2%,臺灣成長12.2%,新加坡扣除石油產品出口亦增長20.4%。
一投資銀行首席亞洲分析師Eddie Wong稱,“我們認為亞洲出口大增的部分原因是全球經銷商大量囤積存貨,因他們擔心美伊可能爆發戰爭,且商品價格進一步上升。”
中國1-2月對美國的出口較去年同期增長了31.9%,對日本的出口增長了25.2%,對歐盟的出口則增長了36.7%。
他補充說,“考慮到這些地區目前的經濟狀況,這些數字是非常驚人的。這種情況在全球相當普遍。”他指出,中國今年頭兩個月進口較上年同期增長了57%。
他表示,現在的危險在于接下來的三個月亞洲出口下降。他說,“由于部分出口貿易已經提前發生,第二季出口可能令人失望。”
戰爭令存貨成本增加
隨著美伊戰爭日益逼近,對許多企業來說,還有一個更大的隱憂--即增加全球存貨的潛在成本,包括從運動鞋等成品到用于制藥的化學原料的各種存貨。
在過去的十年中,公司大幅度地削減了成本,途徑包括在低成本的亞洲地區尋求便宜的產品,然后是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來安排出貨,從而節省倉儲支出。
這種“實時”的交貨體系使公司避免了庫存過剩,但同時亦令公司面臨供應中斷的風險。
美國諮商會分析師福斯勒(Fosler)預計美國對鞋類,服裝及計算機等商品的需求上,超過40%的產品由海外生產。許多產品由日本、中國及新加坡等亞洲出口國家提供。
做好最壞的打算
自2月份以來,日本汽車制造商本田已經向其英國廠運出了超過兩周的庫存量。因其擔心連接地中海及紅海的蘇伊士運河也許會封閉。
運輸公司及物流公司已經將戰爭成本考慮在內。燃油成本處于10年來的最高水平,而航運商為確保運或順暢,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