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紡機行業差距和問題不容忽視
- 由于紡織行業產銷形勢漸旺,市場拉動及國家政策支持等諸多因素影響,近年來我國紡機行業整體質量和技術水平有所提高。然而,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仍然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充分認識到存在的差距和問題。
首先,受國內基礎工業的制約,我國紡織機械產品的質量和機電一體化水平不高。機體材料、泵、閥、液壓件、密封件、高強度緊固件及電子元器件的質量和技術水平與國外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直接影響到紡織機械總體質量和技術水平的提高。
其二,總體制造技術、手段落后,產品自主開發和創新能力弱,研制開發資金投入不足。傳統紡織機械產品大量采用鑄件,內在質量不穩定;鈑金加工大多采用手工焊接操作,半自動、全自動焊接技術應用較少;熱處理、表面處理、防腐技術等有待改進提高,這些因素嚴重影響產品的可靠性、穩定性和一致性。國外紡織機械行業數控化率為18%~ 20%,國內僅為4.7%,產品制造精度差。
從新技術開發手段看,目前國內紡織機械制造企業尚無一家國家級技術開發中心,技術開發投入占銷售額的比重平均不到1%。新產品的技術來源主要是技術引進或合作生產,創新很少,與國外同類機型性能價格比上處于弱勢。如機電一體化程度高的自動絡筒機、無梭織機、針織機械等產品,國內雖然進行了技術合作,但由于技術開發能力和研發資金不足,主要關鍵零部件仍需進口,而且隨著外商新機型的不斷推出,壓價競銷,使國產產品的性能價格比大大低于進口產品。
其三,紡織機械產品開發缺少與紡織品生產工藝的有機配合,影響到紡織機械產品的使用效果。國外紡織機械制造企業一般都擁有大量紡織品生產工藝的研究人員,在產品開發的同時,紡織品工藝技術也獲得同步發展,而國內紡織機械制造企業,制造設備的技術人員懂紡織品生產工藝的較少。企業管理和服務意識也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與國際先進制造企業的現代化管理水平相比,大部分紡織機械制造企業屬于低水平、粗放型管理模式,市場競爭力明顯不足。需要我們下大力氣,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去趕超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