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使傳統產業重新騰飛
- 最近幾年,電子通信、生物工程等行業成了各路求職人馬眼中的“香餑餑”,相比之下,紡織、鋼鐵、機械制造等傳統工業的吸引力就小多了。在不少人眼中,傳統工業“老氣橫秋”,不如所謂“朝陽產業”有前途。但國外的經驗顯示,傳統工業不等于“夕陽產業”,依托信息等高新技術,這些行業照樣可以重新騰飛。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與高新技術接軌、努力使傳統工業轉變為高附加值的產業,就成了各國繼續發展工業的必然選擇。
傳統工業和高新技術接軌,要求把高新技術滲透到產品開發、制造、管理、營銷的全過程,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業,提升產業層次。目前,世界各國都在花大力氣推進企業信息化。早在1998年,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制造系統、計算機局域網、即時庫存管理等技術在美國制造業中的普及率都超過了50%。日本、歐洲也將信息化作為支撐企業全球化的平臺和手段,迎接全球化經濟的挑戰。
運用信息技術能有效縮短一個產品從開發、生產到銷售的周期,保證企業產品能緊跟市場需求。計算機局域網的設立使信息在各級部門之間暢通無阻,保證企業對市場情況做出迅速反應,避免貽誤商機。同時,通過統一的平臺獲取信息,各級員工都能明確責任,各司其職,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增加競爭力。傳統工業一般規模較大,但消息閉塞,電子商務的普及,使這些行業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取和發布信息,從而及時把握瞬息萬變的市場。
除了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使工業生產擺脫了“找米下鍋”的局面。納米技術在材料、醫藥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帶動了新產品的開發;環境技術使工業發展避免了先污染后治理,并為其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創造了條件;各國政府積極推動用生物技術、生物醫學等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業,促使社會產業結構越來越多元化、高效化,為整體經濟的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傳統工業不僅是高新技術的“消費者”,而且是高新技術不斷創新的“推動者”。工業的發展必然會對技術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促使技術不得不加快革新。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和日本,企業是研究和開發的主力軍,企業發展得好,就能吸引大量優秀人才,并且有足夠的資金投入技術研發領域。
因此,傳統工業與高新技術相結合,將闖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路子。依靠高新技術,傳統工業重振雄風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