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將興建上海國際服裝機械城
- 中國成為世貿組織的一員,帶給中國各行各業的是前所未有的機遇,也為服裝機械業帶來了廣闊的發展前景。中國紡織服裝業在世界市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世界上頭號紡織品服裝生產與出口國,占世界貿易10%以上。加入WTO后,這個份額將迅速增大,這將引發服裝機械制造業的加速發展,淘汰陳舊落后設備,加快新技術新裝備的研制開發,而作為上海“十五”期間重點發展的“一城九鎮”的九個試點鎮之一,楓涇鎮將是上海繼安亭、朱家角之后,第二輪啟動的試點鎮,楓涇鎮計劃在原有功能定位的基礎上,培育新的支柱產業,計劃將原有的功能定位為商貿,與新的支柱產業———服裝機械相結合,建設上海國際服裝機械城,期望形成產業與商貿相結合,相互促進和支撐的新模式,并以此促進城鎮發展。楓涇計劃以發展商貿大市場為定位,希望創建以商貿功能為主、生產和服務功能相配套的“上海國際服裝機械城”,為楓涇鎮的啟動與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上海國際服裝機械城的整體規劃,將分期實施,其中第一期至2005年,第二期至2010年。根據總體考慮,具體計劃安排如下:2003年定為基礎年,2004年定為建設年,2005年定為初具規模年,2006年定為初見效益年……
服裝機械城主要預設七大功能,即生產、商貿、展示、信息、培訓、研發及二手貨交易。城區內分管理、產業、商貿、展示信息、培訓研發等功能區。同時制定以高技術為主的戰略計劃,希望通過不斷開發應用新技術和生產工藝,能賦予服裝機械這項傳統產業以新的技術內涵,以便走上技術立城、技術興城的發展道路。
上海國際服裝機械城已設定發展目標,希望在2010年機械生產總量能達到中國的50%強,世界的30%強,計劃建設超過3000家相關工貿企業,通過各種設想和規劃,以期將上海國際服裝機械城建成國家級、國際性、多功能的服裝機械商貿大市場和服裝機械產業基地,形成一個新型的中國服裝機械專業化產業區,并帶動整個楓涇鎮經濟的全面發展。這樣的規劃和設想,是令人鼓舞的,也讓我們充滿期待,但與此同時,現實存在的問題和障礙也是我們無法回避和必須積極去面對的。
首先是,地方保護主義問題,當然地方色彩是無可避免的,也是合理的,因為企業的萌芽、成長和發展一定是根植于一片土壤之上的,但是企業能否在更廣闊的天地里獲得更多、更大的收獲?地方政府能否助企業一臂之力?政府和企業是否可以聯手,共同創造雙贏,甚至多贏的局面?這就需要地方政府具備清醒的意識和廣闊的胸襟,不忘努力提升自我、增加地方自身的吸引力的同時,也能大膽放手讓有能力的企業到外面去闖天下,當然也可以筑自己的巢,兼引內外之鳳,實現自我發展和全局的大發展。
其次成本方面的考慮,地區差異造成了勞動力成本的差異,規劃方如何制定全盤的營銷策略,是否能提供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真正的支持和服務,將決定能否徹底打消投資者的顧慮,為以后可能會有的長期合作奠定良好基礎。合作的手可以向對方伸出,但能否真正握到一起,并長期地握下去,且風雨同路,誠意是第一位的。
上海金山區楓涇鎮是上海加快郊區城市化與產業化發展的重點區域之一,又是上海國際大都市南翼通達浙江和江蘇的重要門戶。面對長江三角洲地區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產業與商貿相互促進高速發展的市場化和城市化浪潮,科學合理地選擇支撐產業,加速楓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重要,也是迫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