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針織行業基本概況
- 跨入二十一世紀后,針織行業經濟運行狀況穩中有升取得了近十年來的最好成績,扭轉了連續九年的全行業虧損。生產、銷售、利潤同步增長,虧損面和虧損額都有所下降。據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全國規模以上針織企業總產值從1992年的309.5億元增長到2001年的617.2億元,10年中增長1.16倍。產品銷售收入從1992年的258.9億元增長到2001年的614.8億元,增長1.37倍,人均增速高于全國紡織行業平均水平。
從產品產量上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裝消費需求從保暖向服飾和美化延伸,帶動了國內針織品產量的迅速增長,2000年各類針織服裝總產量已達到102.2億件,襪子總產量已達到110億雙。到2001年,其產量又比2000年增長14.14%。
從國內市場銷售情況看:1999年以來,針織品銷售穩定增長,其中大型零售商場針織品類年均銷售增長達到10%,2001年針織品銷售額同比增長11.9%,其中T恤衫銷售增長16.7%,內衣褲增長23.3%。
從主要針織品出口情況看:盡管2001年出口遇到一定困難,但針織品出口交貨值仍達到329.8億元,比上年度增長12.1%,出口創匯達到119.37億美元,同比增長5.7%。2002年出口形勢大有好轉,針織品出口交貨值接近350億元。
2001年全行業實現利潤18.59億元,比上年增長2.27億元,2002年全行業實現利潤18.8億元,盈利企業主要集中在針織發達地區,而其它地區針織企業的虧損面和虧損額仍占較大比例。
近年來,針織品生產企業在紡織工業中發展最快,數量最多,但大部分以中小企業為主,從業人員在500人以下的企業占95%。企業的經濟結構也有很大變化,國有企業僅占12.3%,(在紡織行業中最低),三資企業占23.1%,其他企業(主要是私營企業)占64.6%。
目前,全國針織生產能力和銷售優勢主要集中在華東地區和廣東省,其中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和廣東五省一市為針織行業發達地區,其工業總產值比重占全國87.3%,銷售額占全部的88.6%。在這些發達地區中,一些市、鎮已形成和建立了相對集中的針織品生產銷售基地,成為針織行業中的主力軍。如:浙江的象山、海寧、紹興、諸暨、福建石獅、長樂,廣東的佛山、東莞、南海、潮陽等。這些基地的針織品總量在全國占有明顯的優勢。如:褚暨大唐鎮的襪子年產量達到65億雙(條),象山針織行業的年銷售額已達700億元,石獅針織服裝年產值近10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