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展覽業:危機中求變
在SARS肆虐之下,如果說旅游和餐飲是最大受沖擊的行業,那人群接觸密度最高的國際性展覽業可算是“冤大了”,尤其是組織外商和國企單位出境進行大型商貿展覽活動的國際展會部門,顯得有些“措手不及”。但所謂一物降一物,面對SARS,采取有條不紊的嚴格管理方案和制度,保持完整和清晰的工作計劃,上海出境展覽業已整理出一套應急“工作寶典”,以提高行業面對危機的應變能力。
彌補流失經濟損失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上海市分會國際展覽部門的孫國祚經理告訴記者,一些經濟發達的歐美國家,譬如美國、德國和法國等,他們并沒有明令禁止我們的出展活動,只是嚴格制定了關于出境體檢要求的安全標準和手續。相比之下,衛生基礎設施薄弱的發展中國家,為了避免人員和經濟上的損失而限定了入境條規,也是可以理解的。從今年4月份起至今,國際商會展覽部下屬的會員企業停止了出境商貿活動,都停留在觀望狀態。現今,有望恢復下半年的國際展覽的相關活動,盡量把經濟損失彌補回來。
三大工作“寶典”
上海市商會國際貿易展覽部,在保持與外國60多個官方商會展覽部門和民間展覽公司聯絡的基礎上,目前的工作主要分三大塊。一是根據原計劃調查展會所在國家的衛生要求和狀況,市商會作為政府的非盈利機構主動與之進行溝通和交流。例如,5月中旬的紐約春秋季服裝面料展,美國方面就發放了“預防非典”知識手冊和相關資料,為出境人員嚴把安全衛生關,這是利人利己的好事。二是征求主辦單位的衛生情況,了解對方的特殊限制條例,合理調整活動計劃。三是收集國內原定參展企業的意見和要求,這方面的工作主要取決各區企業“預防非典”的具體情況。
提高“危機應變力”
大型的國際商業展覽會,作為市場經濟重要的中介組織,是行業貿易和流通貨幣的支柱和命脈。尤其是上海年輕的國際專業會展,正處茁壯發育成長階段,“非典事件”也加深了國際展會行業對自然危害的認識,鍛煉和提高國際展覽業面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市委常委、副市長周禹鵬在上海市貿易促進會調研時說:“上海市貿促會是我市歷史最久的商會組織,一直到現在,貿促會在上海外向型經濟、與國外經貿界交流方面的半官半民的優勢還很明顯,在當前抗擊非典的一段時期,貿促會不能坐以待斃,要提高自身抵抗危機的應變能力,計劃好下一步工作。”
可以說,籌備下半年國際專業展覽的各項工作,彌補流失的經濟損失,是國際展會的當務之急。加強與境外展會行業的聯系,通過舉辦多種信息交流的平臺,發揮“網絡”功能的優勢,對上海市國際商會國際展覽部而言,不失為是一個好的工作手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