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縫紉機行業外銷的方法
- 近10年來國內縫紉設備制造業發展特別迅速,新成立的許多工廠全都是私有企業,國企已經由此領域漸漸淡出,尤其是浙江的,江蘇的制造商數量更是如雨后春荀全部昌出來。這么多中小企業,其老板大多數為技術人員出身,憑一身好的技術艱苦創業,當企業由內銷產業擴大到國際市場之時,就有乏力之感。
發展國際外銷市場,不若在本國內銷市場來的方便,外銷時外文的問題就是第一關,另外要到遠地旅行參展費用很高,又是進展緩慢,得企業界感覺到了花了那么一筆費搞下去,到底結果如何?有沒有可能回收?外國人的思考習性如何?
縫紉機外銷工作,臺灣比中國早了15年的時間,早在1980-1995年間臺灣的同業已派人去國外推廣,派人參展,這么多年與國外的接界觸,現在舞臺的主角換上國內的縫紉機制造廠商。但是有許多以前的經驗可供現在的國內企業參考。15年前的客戶對象與目前變換不大,這些客人的思考模式也都延續下來。故國內的制造商只要了解別人當時是怎么走的路,如今再走別人曾走過的路,便會平順得多。從一九八五年到一九九五年間,日本及中國臺灣在此產業界都有很大進步,當時的中國業界正在低價品萌芽階段,據我當年的國外旅行接觸,有許多大陸的產品經由貿易商或外貿經辦單位推廣到國外。而制造廠商——這些主體單位對外的接觸較少,所獲得的資訊不足。但是臺灣是由制造商主動的出擊。
為什么我把重點放在制造廠商之上?主要是根據15年來的事實證明,在此15年間壯大的都是制造工廠,并不是貿易單位,日本重機公司縫紉機,飛馬縫紉機等等再加上臺灣的各家包縫機,柱式底板縫紉機等的名聲,都已使使用者耳熟。但是貿易單位成長壯大的并不多。以財力、技術、人力來講,制造單位都較貿易單位大了許多,故大陸的縫紉機制造廠本身才是真正推廣產品的主體 ,要以本身主動成為主體,主動出擊,尤其是英特網的出現,買方和賣方直接接觸,已不需要貿易商介入了。因此未來促銷機械產品,還是要靠制造廠本身的努力。
大陸的制造廠可能希望了解,臺灣地區的廠商為何在1980-1995年之中取得國際上一席地位?有什么地方值得借鑒的?如何將產品推向國際市場?
依本人見,第一個是客觀因素,因為臺灣廠商均自負盈虧,創造利潤財富將受到很大的推動,而大陸當時都分為國營企業,在整個經營形態上與臺灣有很大不同。私有經濟的靈活力是當時臺商優于大陸企業的第一原因。
第二個問題是“價格”。
不管買方有無興趣購買,他們都有會問“多少錢”?這個簡單的三個字代表著一切的經濟規律,“價格”信息引導著一切的經濟活動。以目前的價格水準,大陸制品如與臺灣的相差在百分之三十左右是會造成相當的吸引力。記得在一九八五年以前,日幣兌換美元為二百五十比一時,臺灣產品外銷受阻。而一九八五年底日幣開始回升,因為匯率的關系而造成日貨與臺貨有百分之三十五以上的價差,很快的就把臺灣貨推入了替代日貨的市場。1989年更達到美元1:85,而如今是1:115。所以我說優勢的“價格”是一個金質的敲門磚,用此金磚去敲門,很少會有人拒絕不開門的。大陸的縫制機械在價格上目前具有優勢,必定吸引了許多外國的買主,制造廠的感受是非常明顯的,事實上制造廠方面并不怕找不到國外買主的資訊,因為國外買主精明得很,他們拿著目錄刊物,由翻譯人員帶領著,風塵仆仆的往中國內地跑,他們心中明白,臺灣的工資升高,價格提升,只有到中國大陸才能找到更廉價的商品。全世界的雨傘、自行車、玩具、塑膠制品、收錄音機等都是中國大陸制的天下,機械業方面也為期不遠了。
第三個討論問題是“品質”。
品質的重要性要超過“價格”,大陸縫制機械的最大弱點在于品質方面的疏忽。世界各地的人工工資都漸高漲,為了提高效率,各企業都爭先恐后的采用優良機械設備,那么對機械的精度品質就會提出相當高的要求。大家可看到大陸有外資的成衣生產工廠,其制造設備都挑好的品質,在大陸工資如此低廉的地區都要講究效率,使用好的機械設備,何況在國外工資較高的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