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機最后一塊戰場—電腦控制的花樣縫紉機
- 國內的一些縫紉機制造大廠,有2~3家已有此知名度,不光在量的方面沖刺,也在質的方面進步提升。對于未來的發揮方向不停的探討,究竟還有沒有待努力爭取的市場?我認為在電腦控制的花樣縫紉機才是真正較力的舞臺。
目前在臺面上的一些私營企業縫紉機廠,都去專注于薄物料縫制的市場,而對于厚物料縫制方面并未投注太大注意力,這個厚物料縫制雖是工藝程度稍低,但是也養活了臺灣的幾個縫紉機的工廠。這個領域因為技術程次稍低,日本制造廠都沒介入,給了臺灣廠商一個大好良機,安逸的搶占了約20年。20年前臺灣的制造商因為市場廣大,發揮空間很多,縫薄物料(衣料),及縫厚物料(皮類)的壁壘分明,大家各有一片天地,故約有20年都互不侵地盤的狀況維持。縫紉設備的制造大廠都集中在薄物料類,因此對于厚料產品的市場不會太加以留意,如今競爭激烈,戰場的分隔也沒有漢河楚界了。許多制造廠,不在界定自己原來的專長是厚料設備或薄料設備,一齊把注意力集中在高單價的電腦控制花樣車上面。
電腦控制的花樣車在厚料縫制市場的用量,比薄料市場大,其主要是用在鞋業、箱包、嬰兒車、丟棄式紙尿布、旅行袋、汽車安全護帶、手套、皮夾、汽車安全汽袋等等,市場并不算小,而且其量一直有漸增加之勢。制衣廠內用到的鎖眼、釘扣、打結、訂商標、也都可歸于這一同類型之內。
由于市場的進入先后,國內及臺商的企業目前都在包縫、繃縫之類相繼進入撕殺。以目前臺灣的包縫機制造商來說已有10家,繃縫類也有10家以上的企業在做,國內的大量新車加入,每種產品就會有20~30家以上的生產廠商,勢必要經一次嚴格的淘汰。韓國有家非常有名的大廠,其平縫、高頭車在20年前就有些名氣,當他在進一步想到開發新機種之時,即避開包縫機(當時臺灣已有5家在做),而一下子跳級到電腦刺繡機去。如今國內及臺灣的廠商仍在傳統縫紉設備之中打轉之時,這家韓商早就在電腦刺繡機打出世界名氣,直到今天國內刺繡機場也滿地開花之時,臺灣的業界都沒法做出像樣的電腦刺繡機。而韓商這家已列為世界第二大刺繡機廠。
國內企業現在進入電腦控制花樣車的領域的話,技術困難大,但市場獲利的前景更大。目前在臺面上有歐美的大型面積花樣車,不過市場數量很少。日本制的中小型花樣車是市場的主力。幾乎是壟斷式的被日本三家企業掌握著。韓商及臺商的產品剛有些發苗,但都不成氣候,尚不足以視為市場的對手。因此,如果國產的電腦的花樣車一上臺,可直逼日貨,只要比日本的品質相當,用優惠的價格可以說是對此市場手到擒來,根本不必要考慮韓商,臺商的產品會介入中間,價格作梗,利潤絕對是有的。
以色列歐州曾開發出一種大型的電腦花樣車,構造堅固,價格昂貴,其原來的用意是在馬靴花樣,皮鞋制作上面的用途。為了追求更高的科技技術,及預期市場可開展,歐州甚至有使用到電腦視覺系統而開展的視覺控制縫紉機。這種視覺系統其理論是特新,而且世界上僅其一家有開展,故價格是有如天價,只有世界頂尖鞋廠才買得起,這種縫紉設備在中國推廣了有10年之久,因技術的并不實用,未被客戶接受,公司營運遇到相當大的困境。我本身曾參與這種機械中國市場的銷售,這個等級的市場相當清楚。
可以考慮介入的市場為電腦樣車的大面積機種,這個市場不大,一方面可說是以色列機歐 州 機種價格太貴,阻止了企業的使用欲望,另一方面也只有歐州2家,再加上日本現有的3家介入,其人工,制造費用都很高,故價格因素阻礙了他的發展。使用方面還是以鞋業為主,還只有世界名牌的運動鞋的制造廠才有財力用上。市場集中在中國、印尼、越南、巴西幾個地方。中國及越南的臺資鞋廠企業目前是大客戶,不知可否在未來的溫州、泉州、晉江等地的國內鞋廠會不會使用,以目前的售價來看,中間擠些牛奶尚不致問題。
電腦花樣車中及小面積尺寸的機種,是目前市場上的主力,由于目前的人力漸漸升貴,貨品的縫線美觀品質要求度愈來愈高,而且縫制工人的技術水準可以簡化由電腦操作代替,因此對于這種類的設備需求,每年都有增長,當然,全世界最大的市場在中國。目前的供應商只有日本3家公司掌握了全部市場,幾乎看不到三家以外的品牌。臺商有3家也在進行之中,都沒有成功的產品上市,韓商的一家雖已有產品,但在品質遭使用者排拒,也沒法在中國推出。這些日本競爭對行之中,曾有一家臺商及歐 州合資的公司出產小面積的電腦花樣機,由于太輕視日本的品質技術,而在草率的推出產品上市,雖然在臺商廠商使用,但這些廠商寧選日本產品而不要自己集團的設備,經3年推廣,終故不過市場競爭,而告失敗。
臺商與歐 州合資的這家制造商之所以失敗,是由于其主事者是歐州; 籍的系統整合設計師太過于自負,不愿循著日本已有的產品操襲,而自己發展另一套軟體系統,想超越現有的日本系統。在成品上市之后才發覺太多的缺點。這個案例未能成功不能算是有什么缺點要改,那是因為歐 州方面總設計師的思維方式是他永遠要追求超越,而非抄襲,在超越的軟體方面,是有些新的方便功能產出,但也同時有些新的缺點,沒法與現有設備系統相較。這個案件給我們的啟發是追求品質、功能超越,而不是追求廉價搶市場。現在這家制造商改回頭來再由模仿開始,再重新做個模仿日本系統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