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讓成套設備坐上頭把交椅
- 上半年機電產品出口比重達50.6%,成套設備占據群雄之首 價廉物美。一位官員脫口而出這四個字,闡明了我國成套機械設備出口不斷增長的原因。今年上半年,我國一般貿易出口812.6億美元,占我國同期出口總值的42.7%,增長36.5%。而機電產品占出口比重達50.6%。其中,成套機械設備又在機電產品中占據群雄之首,穩坐第一把“交椅”。 “毫無疑問,價格是我們一個比較明顯的優勢。但是,產品的質量不斷攀升,卻是我們出口不斷增長的強有力支撐。”在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機械行業分會,副會長陳澤炎向記者介紹,近年來,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之后,我國許多企業在不斷強化自己產品質量的同時,還積極主動與國際慣例接規,大量采用國際標準,如國際電工標準、國際安全認證等等。可以說,質量的提高是促進成套機械設備產品出口的基礎。如進入歐盟市場則要先取得CE通行證;而要進軍美國市場則要取得相關認證如UL認證。看似一個小小的認證標志,卻有可能成為企業生死兩重天的界碑。上海市外經貿委徐逸波副主任也談到,目前,上海市獲得進出口經營權的內資企業超過5500家,其中,通過了ISO9000認證的693家企業,出口撐起了半邊天。 中國成套設備要想進入人家的市場并非易事,需要有先進的技術保障和高效的質量保證。陳澤炎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機械設備引進5000多項技術,如工程機械引進美國卡特匹勒公司技術,發電機設備引進美國西屋等公司技術,通過消化吸收這些先進的技術以及自主創新,促使我國成套機械設備迅速由“丑小鴨”長成了“白天鵝”,產品也由以往的低檔低質迅速躋身于高品質高檔次序列,大大增強了競爭力度。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長戚建指著一臺攤鋪機對記者進行了一番“庖丁解牛”:發動機是德國道依茲公司產的,液壓元件是德國力士樂公司的,減速機是意大利布魯維尼公司的,履帶是意大利波可公司產的,軸承是德國英納公司和德國FAG公司的,風動箱是德國KTR公司的,電控設備是德國西門子公司的,耐磨鋼板是瑞典某公司的,鏈條是美國某公司的,其余大量的零部件是國內企業配套生產的。一臺攤鋪機,簡直就是世界機電制造企業產品的大聚會!而“三一重工”擁有的是別人模仿不了的產品專利、結構件與一流的組裝質量。為確保國內配套件質量,“三一重工”在全國上千廠家中,經反復挑選確定了100多家企業搞配套。公司為此特地向這些廠家派出了100多名質保員,將產品質量管理向上游廠家延伸。 為保證產品組裝品質,該公司狠抓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先后通過了ISO9002和ISO9001及德國TUV認證。難怪在我國挖掘機出口整體下降的情況下,三一重工卻一枝獨秀,不僅占據了國內同行業的半壁江山,而且出口還大幅度攀升。 “我們的優勢就是以優質的工程和產品的質量,來拓展國際市場。”雖然坦言“在國際貿易中,隨時面臨著競爭和挑戰,面臨著被替代的威脅”,但中國機械設備進出口總公司(CMEC)辦公室主任江建榮的口氣卻是那么的自信和輕松。有數字為證:2001年,公司簽約上億美元大型成套項目有7個;2002年,簽約上億美元大型成套項目為4個。去年新簽出口合同12億美元,實際完成出口9億多美元。目前,CMEC已向美國、瑞典、泰國、秘魯、斯里蘭卡等近20個國家,共簽定和執行大型機械成套設備出口合同1000多份。前不久,又首次將我國生產的21萬千瓦、32萬千瓦火電發電機組和3.6萬千瓦燃氣輪機組打入國際市場。今年上半年,公司出口4.4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2.99%,已完成全年計劃的60%。 江建榮自豪地說,優質的成套設備和產品質量,是我們業務擴大和經營成功的保證。而為此專門成立的質量管理部,又確保了質量體系保證和質量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為了實現“國際的”、“一流的”企業戰略定位目標,CMEC強化了項目經理責任制,強調按照國際上先進的管理水平和質量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向“工程創精品、服務上一流”的目標一步一步邁進。江建榮說,在孟加拉全國郵電通訊項目2.5億美元的工程中,由于我們項目執行質量較高,全部驗收合格,且工期又提前3個月完工,贏得了業主的信賴,對方又增加了946萬美元后續的合同。同樣,在意大利的一項合同中,由于產品質量、交貨期等方面表現都非常突出,業主竟然又主動從其國內廠家所中的第二標中,切出一大塊“蛋糕”分給CMEC。 陳澤炎副會長不無欣慰地說,由于技術的改進、質量的提高,我們的機械設備在國際上越來越具有競爭力。如我們的發電設備、通訊設備、工程機械設備以及大型機床等設備,以前大都出口孟加拉、敘利亞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國家。前不久,由江蘇常州亞美柯動力設備有限公司生產的柴油發電機組,終于突破重重壁壘,進入美國市場。這也改變了我國原動力機械類產品只能在亞非拉等第三世界國家銷售的現狀。據悉,該發電機組產品質量與日本同類產品相比毫不遜色,但價格卻只有其三分之二,極具市場競爭力,預計今年對美出口總量將達2萬臺。 但專家們同時指出,在我國大型機械設備出口貿易大幅攀升的良好形勢下,還應該清醒地看到,日益增大的出口量已經對產品進口國形成了沖擊,因此,全球性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已成為中國在國際經濟貿易中的重大障礙,尤其是發達國家以環保標準、質量標準、技術標準、衛生標準、反傾銷等多種形式構筑的非關稅壁壘限制我國產品輸入,這對中國今后機械設備出口更上一層樓,肯定會有負面的影響,值得中國企業認真研究。對大型紡織機械設備出口業務頗為熟悉的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標準化所副所長鄭宇英指出,國外對我們企業提出的“物美價廉”要求也隱藏著技術壁壘。我國目前不少的產品標準已與國際接軌,但在認證方面還不夠全面、系統,難以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可,這自然會讓不少企業“吃虧”。因此,研究標準化政策,研究標準與國際的接軌,打破技術壁壘促進出口和保護國內市場抑制進口成為所有國家以及企業的共識。 惟有提高質量意識,我們才能夠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增加企業的效益。陳澤炎副會長表示:“技術是龍頭,質量是關鍵。只有技術水平提高了,才能促使產品提高質量,才能打破國外技術壁壘;也只有質量提高了,價格上去了,我們才能避免反傾銷,企業才能夠真正提高效益,并走上一條良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