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三把刀:何時走出小巷
- “三把刀”生意越來越難做 以菜刀、修腳刀、理發刀為代表的揚州鑄刀業也曾跟著揚州師傅的高超技藝一起名揚大江南北,孕育了幾家百年老店,可近年來風光難現。得順刀剪老店主人徐偉忠說:旅游旺季還好些,不少游客沖著揚州三把刀的名氣買一兩把刀剪回去,現在每天能賣出2把廚刀就算不錯了,至于修腳刀,除非有人上門訂貨,否則他們是不會生產的。因為生意清淡,巷子里的鑄造小作坊已經多時不開工了,好在店鋪大都是自家的房子,勉強可以支撐。究其原因,主要是外地的不少地方出產了更輕、更快、樣式更新的刀具,又重又笨、式樣老舊的刀不再受到消費者的歡迎也就不奇怪了。有識之士早就驚呼:揚州鑄刀業相對“揚州三把刀”的工藝和名氣大大落伍了。 有自己的品牌還掛別人的招牌 揚州市沐浴協會會員董福林和他的兩個親戚在得勝橋和渡江路上共開了3家刀具店,2001年底搶先成功注冊了“揚州三把刀”的商標,將近兩年的時間過去了,他的店鋪至今還掛著“杭州張小泉”的招牌。董福林話語中透出許多無奈:注冊一個商標,本想借此為揚州刀具闖出一條生路,誰知別的刀具店也競相打出了“揚州三把刀”的招牌,再者“揚州三把刀”名氣雖很響,刀具產業卻不能像“杭州張小泉”那樣做大,董福林也想轉讓或者與別人聯手開發“揚州三把刀”商標,至今無人問津。為了維持自己的生計,他不得不繼續代銷“杭州張小泉”的刀剪。 揚州三把刀何時走出小巷 杭州“張小泉”同樣也是百年老字號,可它卻叫好又叫座,據了解,“張小泉”剪刀廠近年來先后投資了3000萬元從國外引進了數控刀剪磨床、熱處理等國際先進刀剪生產專用設備,該廠的刀剪研究所保持著每年十多個品種的開發力度。如今,“張小泉”刀剪業90%以上的工序都實現了機械化、自動化生產,年產量達4500多萬把,國內市場覆蓋率達90%。回頭看看揚州刀具,絕大部分是手工鍛打、“赤膊上陣”,沒有包裝更沒有商標,只是簡單地在刀面打上“老字號”或者老祖宗的姓氏,這樣的產品又能吸引多少人的目光?揚州老字號剪刀店傳人也試圖把揚州刀具打入超市,可沒有一定的規模、技術和資金支撐,難以邁過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國標包裝、增值稅發票申領等一道道坎,就很難讓揚州刀具走出得勝橋小巷,打入外地市場。 一些經濟界人士認為,揚州刀具傳人一邊守著祖傳的手藝埋怨生意難做,一邊將傳統的品牌擱置在一旁,大家各自為政、小打小鬧又怎能形成像“張小泉”那樣的品牌效應呢?“三把刀”擁有歷史上遺傳下來的名氣,有關部門完全可以整合現有資源,像開發揚州炒飯那樣,把它做成具有統一商標的商品,不但可以讓“揚州三把刀”多一個載體來宣傳,更可以把揚州刀具做成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