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型總裁虞金明和他的“黃金時代”
- 當我們在菀坪新開發的工業園區里費盡周折終于找到他時,發現這位民營企業的老總和先前在鎮上見到的西裝革履、敢把大奔橫著停在馬路上的幾位不同,他戴著一副深度眼鏡,著一身干凈的工作服,坐在他剛剛裝修的足有一百平米的辦公室里,安靜地等待著我們。在接下來的訪談中,我發現他唯一的招牌動作就是用優雅的姿勢,配合著他緩慢的語調,一根一根的抽著他的“中華牌”香煙。 他自己說,他帶著自己設計的零件圖紙到日本洽談業務時,一向以近乎苛刻的嚴謹著稱于世的日本專家在聽完他的技術介紹后,站起來對他說,你是中國縫紉機行業里,難得一見的專家型廠長。那時是九七年,正逢黨的十五大召開,虞金明離開了所在的菀坪零件廠技術廠長的位置,自己創辦了“吳江市金明機械有限公司”。五年后,金明機械就從原址迎風街搬到了現在的新工業園區,離費孝通“中國縫紉機名鎮,菀坪鎮”的題詞只有一箭之地。 “金明要在國內成為最好的零件廠之一,總體質量不比日本、德國差” 虞金明的這句話并非單純的豪言壯語,而是建立在他37年的從事零件精加工的專業基礎之上,37年來,他從只拿17塊8毛4的技工,沿著技術組長、廠長的軌跡一路走下來,如今他的零件精加工已經在國內享有盛譽,縫制機械協會的王承康副理事長提到他時,稱贊他作為科技委員會的列席委員,從不保守,出席各種技術交流會時,總是熱心的推廣他在精加工等技術領域的革新經驗,在業內享有良好的口碑。 我們在他的零件精加工車間里參觀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多達七八十道工序的大多數重要精加工機床前,都是眉目清秀的女工在操縱巨大的進口機床,問虞廠長這是什么用意,虞笑著回答說,女孩子的心比較細,也比較有耐心,七八十道精加工的工序,她們不會煩。也難怪虞總總是帶著溫和的笑容看著他的車床前那些神情篤定、似在修煉的員工們,我們在另外的一堵墻上看到了“近期因欠國外廠家訂單較多,希望員工多多努力”這樣的字樣。虞總解釋說,這是因為春節過后,國外訂單突然激增所致。正在興建的新廠房正是為了擴大生產規模所建。 隨手拿起幾個成品零件,可看到這些零件產品在本色、光潔度、外表方面的確給人以非一般的體驗。如今80%的產品都出口到國外。 縫紉機行業的“黃埔軍校”,一段業已塵封的往事。 往事鉤沉,虞總在回憶起當年在四川北路的這段往事時,神情仿佛王小波在回憶自己的黃金時代,一九六二年,14歲的虞金明跨入了惠工縫紉機廠辦的工業中學的大門,三年之后畢業,與他同時走出這所學校大門的還有現任惠工縫紉機三廠的廠長王瑞福、上海貴池衣車的沈樹彥、上海寶馬縫制設備有限公司的技術廠長方健,他們是同班同學。六十年代想要進工廠是件很難的事情,家境困難的孩子多報考這樣的技術學校。如今這些畢業生同為中國縫紉機行業的中堅力量,當年的那段求學史實在是功不可沒。據虞總回憶,當年的老校長張境清也是惠工廠的老廠長,至今仍然健在,已近80歲了。解放前他是老地下黨員,哲學講師,語言風趣,給人印象頗深。1961年創辦了這所學校,虞金明入學時是有四個班,每班有40幾人,他們在這所面對小學生設立的工業中學里,學到了縫紉機的基本知識、機械制圖等專業課程。為后來他們成為縫紉機行業里的技術骨干力量打下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虞金明同時深情的回憶起,這所學校隨著文革的到來,惠工縫紉機廠內遷,到了1967年,這所學校就不再招生了,總共培養了四屆人才。老同學們前幾年時有聚會,近來往來較少。 另外當時惠工廠還辦有一所面向中學生招生的中等技校,在當時的福建東路,近延安路口。這所學校培養出了象寧波雙海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宋根勇、原標準公司的副經理虞烈崗、原標準公司的工會主席趙根來、原惠工縫紉機二廠廠長錢佩昌、原上海雙重公司的技術部長馬林德這樣的優秀人才。 上海輕工業學院當時也在寧波路辦了一個大專班,上海分配,今天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的王承康副理事長、上海縫制機械行業協會的雷杰秘書長、上海惠工縫紉機三廠副總工程師孫樹漢、標準縫紉機菀坪機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卜正中等都畢業于此。 這三所學校堪稱到目前為止國內唯一的培養過縫紉機專門人才的學校。稱之為中國縫紉機行業的黃埔軍校應不為過。 成為“T”型總裁的管理三個必備法門是什么? 象虞金明這樣的技術、管理一肩挑的企業管理者,業界有個形象的說法稱之為“T”型總裁,虞金明的一雙寬大的磨出老繭的手,和鼻梁上帶著的一副深度近視鏡頗能說明問題。他告訴記者,想要成為他這樣的企業管理者,一,要在縫紉機行業里有至少30年的從業歷史。二,要象他這樣在企業的各個生產程序上都經歷過。三,要多讀技術書籍,后來他從工業中學畢業后,又先后讀了高中,當過技校的老師,讀了大量的技術書籍。三,要懂得管理,在懂技術的基礎上抓管理是順理成章的事。金明成功的秘訣就在于不斷的抓技術管理。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目前金明實行定額管理,對員工定期進行績效考核。如此才打造出了現在的強勢企業。 當我們對虞總的采訪即將結束時,他對我們說,去年金明機械的年產值不夠理想,只有800多萬,和一些產業大鱷不在一個量級。但是金明憑借著自身的一流的精加工工藝,卻打造出了具有具有巨大價值的一流零件品牌,這種對于質量的終極追求,也必將在國內縫紉機零件業內形成一種“金明效應”,此種效應估計會對國內縫機零件業形成一種最為直接的內部基因突變的因素,促使其從盲目的追求規模效益,從而導致壓價競爭的怪圈中突圍。虞金明是國內零件業界的一個異數,在今天,我們呼喚這樣的異數,唯有如此,我們才有望贏來縫紉機行業乃至整個民族工業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