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捷:要做最好的縫紉機
中捷:要做最好的縫紉機
訪中捷公司董事長蔡開堅
在近3年的時間里,中捷公司在技術上的投入已經達到1.2億元。 1.2億元,對企業來說無疑是一筆巨大的支出,在利潤日漸稀薄的縫紉機制造業里,這個投入值得嗎? “按照著名的二八原則,每個企業都有決定自己發展的20%的最重要因素,我們中捷的‘20%’就是產品品質。只要做好這‘20%’,我相信就是抓住了企業發展的核心。從這個角度說,用于技術和人才上的投入再多也不為過。技術與人才是產生好產品的根本保障,只有贏得用戶信賴和認可,企業才有利潤,才有生命力。”中捷公司董事長蔡開堅在說這話時的語氣不容置疑。
人才是前提
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年輕的蔡開堅逐漸認識到,中國制造業可能會帶來巨大的商機。“要做就做最好的”,這是他那時的夢想。同時,他也清楚地知道,要做最好的,優秀人才必不可少。 可是,一個海角上的小村子是無法吸引人才的,于是他開始出錢培養自己的人才。“有了人才才會擁有一切”。在這個信念的支持下,他開始向民間借款,并委托高校為他培養機械制造專業的人才。那時在校生的補貼也僅有,17元/月,而蔡開堅的委培生們卻是每月45元。1994年,當他的委培生畢業的時候,蔡開堅同時也創立了中捷縫紉機有限公司,而這批剛畢業的委培生便成為公司的技術骨干。
“蔡總很有魄力,貸款支付我們上學的費用,讓我們很感動,所以那時拼命學習,想回報公司。現在看來,他很有遠見。”現任中捷公司設計二部陳經理說。 通過多年對人才的引進和培訓,中捷的研發中心已經有本科及中級職稱以上人員65人,其中高級職稱5人、博士生導師1名、教授1名、博士生3名。2002年,該中心被認定為省級縫紉機研發中心。為及時掌握國際縫紉機的發展方向、研究和開發縫紉機前沿課題,中捷還在日本設立了“佐藤設計事務所”,聘請國際縫制機械行業資深專家擔任所長。蔡開堅對人才的投入給他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公司成立當年便實現銷售收入1700萬元。
費用是保障
除了人才,足夠的費用也是技改和研發的必要條件。中捷每年在制定年度計劃時,都把銷售額的5.5%納入技術開發資金預算。目前已累計投入用于技術改造的費用為8890萬元,產品研制開發經費2800多萬元。這使中捷擁有了占地1500平方米的柔性加工中心、以及世界先進的自動化加工設備和各種高精度智能化檢測設備的計量室與檢測室,并采用了先進的網絡設備和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實現了研發的網絡化和電子化。 近年來開發的多項新產品均達到國際或國內領先水平并且多項填補國內空白,并被列入國家火炬計劃和重點新產品試制計劃。有20多項技術獲得國家專利、自主產權。 據介紹,今后5年內,中捷還將陸續投入4500萬元,引進高級技術人才和先進的基礎研究設備,加強基礎研究的建設和國外信息中心的建立,積極向機、光、電一體化和感應應用的超前研究與開發現代化縫紉設備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