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企“大成”蛇吞象 三年“吃進”四國企
據蘇州日報消息,三年內,私營企業張家港大成紡機公司吞下了資產數倍于己的4家國有大中型企業!“蛇吞象”的新經濟理論在傳統產業領域也得到充分展示。
通過大規模低成本資本運作,大成紡機公司形成了從二手紡機調劑、紡機制造、羊毛交易、洗毛、毛紡、染整的完整產業鏈。
1996年,張家港人陳斌注冊了大成紡機有限公司,專門做紡機設備調劑經營。當時,一些國有大中型紡織企業由于機制、經營方面的原因瀕臨倒閉,一些老的紡織基地需要結構調整。與此同時,許多地方還在上馬毛紡項目,設備的需求量很大。大成紡機就瞄準了其中的市場空間,開始從事二手紡機設備購銷,設備主要來源是破產、轉型企業或經營不善企業的閑置設備。大成紡機數次擊敗國內外的同行,成功收購章鹿集團洗毛廠、華綸紡織廠、哈爾濱毛紡廠、桂林毛紡廠等大中型國有企業的全部機器設備,并在短時間內快速變現。大成也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家庭作坊迅速躍升為全國知名的二手紡織調劑業龍頭。當時,大成還僅僅把收購的目標定位在國有企業的存量設備資產上。
真正掀起大規模兼并國有紡織企業浪潮在2000年以后。大成在收購破產國企設備時發現,很多優質資源,如大批熟練工人、現成的廠房和銷售渠道等,常常得不到好好利用,十分可惜。而大成本身也正處在產業結構調整時期,急需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做生不如做熟,在毛紡行業跌打滾爬了好幾年的大成萌發了低成本兼并向毛紡業延伸的想法。
2000年,大成整體收購了張家港盛昌毛紡公司,重新注入優質資產,形成了5000錠精毛紡的生產能力,但投入的收購資金還不到新建同樣工廠的一半,同時還有大批的熟練工人隨時可以投入生產,兼并的低成本得到充分實現。此后,大成又成功地整體并購了河南最大的毛紡企業――三毛毛紡有限公司和全國同行認可率最高的廣東新會毛紡廠,并在新疆成立了大成毛紡公司,就地收購優質羊毛,就地加工。知情人透露,大成先后兼并的國有企業已達4家,就連設在張家港市區的公司總部也是“兼并”來的。
一系列的并購,使大成的紡織企業遍布全國各地,生產布局相對合理,綜合競爭力大大提高,迅速形成3條洗毛生產線、6個臺套制條設備、25000錠精紡和180萬米精紡面料的生產能力。(錢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