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競爭幾時了:張公剪刀呼喚聯合
在含山縣張公鄉,張公剪刀廠的規模無疑是最大的,實力也是最強的。以前該廠每年可以生產80多萬把剪刀,為了避免在國內市場和同鄉的企業競爭,去年10月份,該廠經過多方爭取和著名的北京“王麻子”剪刀廠聯姻,利用“王麻子”的品牌和市場將自己的產品銷往海內外,目前年產量達到200萬把,企業效益成倍上升。和張公剪刀廠相比,蘆柴墩村的5家剪刀企業就沒有那么幸運了。
8月2日,筆者來到安徽省含山縣張公鄉官塘村民組蘆柴墩村,53歲的黃萬明氣鼓鼓地對陪同采訪的張公鄉副鄉長施開春說:“施鄉長,你來得正好,你看這事怎么解決?”
張公鄉生產民用剪刀歷史久遠,全鄉現有六個剪刀廠,蘆柴墩村就有五家,黃萬明就是其中一家的廠長。前些天,他送貨到江蘇無錫,以前談好的剪刀價格是1.95元一把,可這次對方卻說價格高了,理由是你們村的其他廠只賣1.80元一把,當時老黃非常生氣,怎么也不肯降價,對方要求老黃把貨先放下。7月31日,黃萬明再去無錫時,對方把他的產品全部退了回來。老黃氣憤地說:“生產一把剪刀要23道工序,按1.95元的價格賣一把只不過賺5分錢左右。1996年,一把張公剪刀賣到2.45元,可這些年企業相互打拼,現在1.70元一把都有人賣,這賣東西漲一分錢都要磨破嘴,跌價只要一句話,這樣下去我們非關門不可。”
張公剪刀做工考究,刀口鋒利不生銹,堅固耐用質量好,在全國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據介紹每年僅在浙江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賣掉的張公剪刀就超過100萬把,在那里講到含山縣大家也許不知道,但只要提到含山縣的張公剪刀,經銷商會連口稱贊。
這些年,蘆柴墩村的不少村民靠做剪刀發了財,夫妻倆如果都在廠里上班,一年收入不少于1萬元,家里農活還不誤。而企業的經營者卻叫苦不迭,就拿黃萬明來說,不僅銷售的剪刀受到同村企業在價格上的打拼,今年年初就連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熟練工人也被本村其他企業挖走了。今年上半年,為了占穩市場,他花了五千多元注冊了“弘久泉”牌商標,可惡性競爭的現狀讓他一籌莫展。
去年,張公鄉為了加強本鄉剪刀企業的管理,提高市場競爭力,由政府出面聯合六家剪刀企業成立了行業協會,黃萬明說:“春上協會是開了一次會,會開完了協會也就散了。”黃萬明介紹說:“按照協會章程,搞惡性競爭要罰款2萬元,我是帶頭做到了,但別人不遵守我卻沒辦法。”
張公鄉鄉長賀幫貴得知情況后表示將立即調查清楚,按行業協會的規定處理。采訪時,他告訴記者:“張公剪刀現有從業人員400多人,基本上都是農民,按人均年收入5000元計算,一年下來剪刀企業為張公鄉農民增加收入200多萬元,加上六家企業年納稅在25萬元左右,這對一個以農業為主的鄉來說不是一個小數字。”同時他也指出包括張公剪刀廠在內的6家企業分散經營,除去惡性競爭不說,浪費也是驚人的,就拿原材料采購來說,如果統一購置一年至少可節省20萬元,另外張公剪刀的剪套和電鍍都依賴外地企業,這些都讓剪刀廠的成本降不下來,從而造成產品附加值不高,這些都是下一步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直非常關心張公剪刀發展的含山縣鄉鎮企業局局長汪傳林認為:“張公剪刀要想在全國占穩市場,實現利潤最大化,必須走由分散經營到聯合經營的路子,當然這種聯合必須是企業自發的。張公鄉應該順應企業的要求。盡快成立剪刀生產小區,一方面起到規模集聚的效果,另一方面便于同行之間的管理,便于政府開展服務。”對于成立的行業協會,汪傳林局長認為這很有必要,但協會章程不能只寫在紙上,而是要實實在在地具有約束力,今后鄉鎮企業管理部門將在這一方面加大服務和監督力度。(田斌峰 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