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躍集團:土地有限 創新無限
走進初具規模的飛躍集團新廠區,一排排紅褐色標準廠房雄姿初露。不過,董事長邱繼寶卻指著路邊30多個一人半高的金屬包裝箱說:“標準廠房已經不稀奇了。這才是我們沖擊世界先進水平的‘寶貝’!” 每個包裝箱里,都裝著一臺雙工位機械加工中心。飛躍集團共花費1500萬美元從韓國進口了100臺,這是剛剛到岸的第一批。據集團技術顧問阮東壽介紹,一臺“加工中心”就是一條加工流水線,用來加工縫紉機上用的機械工件,多個工序能一次完成,而且加工精度非常高,誤差僅為0.005微米。
去年10月正式興建的飛躍集團新廠區總投資為7.5億元,土地、水電、道路、廠房等基礎設施花費1.54億元,剩下的錢大部分用來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人才。按照“飛躍”的計劃,基建投資與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投資要達到“三七開”。邱繼寶說:“建廠房要占地,但企業家應該看到土地是有限的,創新是無限的,必須集中資金和精力進行技術和管理創新,用盡可能少的土地產出盡可能多的效益。”
飛躍集團有一個生動的比較:生產一臺重50公斤的縫紉機,“八五”期間每公斤只賣10元錢;“九五”期間,企業從國外購買核心技術和設備,聘請專家在日本和北京建立研發中心開發新產品,縫紉機每公斤能賣50元錢了;“十五”期間,“飛躍”的目標是每公斤價值300元。因此,飛躍人建設新廠區,并不是為了擴大簡單再生產,而主要用來生產新產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光、機、電、氣一體化的自動開袋機、高速電子套結機、高速電子花樣機等,都將在新廠區實現規模生產。他們在挖下新廠區建設第一鍬土的時候,就把眼睛盯住了世界一流的裝備和人才。剛從德國高薪聘請來的“洋專家”帕帕杰維斯基對記者說:“我們會讓‘飛躍’的新產品層出不窮。”
另據了解,待新廠區全部建成后,飛躍集團準備把設在上海的工廠遷回臺州,集中技術、裝備和人才的優勢,增強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