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機產業進入良性發展階段
- 縫制機械與人們日常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中,縫制機械行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有13億多人口,服裝市場需求巨大,同時,由于中國紡織服裝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不斷上升,因此使中國成為服裝生產和消費大國。椐有關方面統計,我國年服裝消費量在100億件左右,消費額在4000億元以上,年服裝出口量約300億件,出口創匯600多億美元。服裝消費和出口離不開與服裝加工相關的縫制設備。除了服裝業外,其他如:皮革、箱包、鞋帽等相關產業與縫制設備的關系也十分密切。因此,縫制機械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其影響和作用是很大的。 行業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 中國縫制機械工業起步于50年代,長期以來,我國縫制機械工業積累了制造技術和經驗,具有一定的工業基礎。行業十分重視零部件工業的發展,零件制造技術和品種發展已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國內外配套能力增強,具有較強的優勢。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國家還保留縫制機械制造工業,縫制機械生產企業逐步減少。相反,我國生產企業卻不斷增加,整機企業達300多家,零部件企業上千家。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給我國縫制機械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據有關方面統計,世界縫制機械總產量約在2000萬臺左右,我國2002年產量為1375萬臺,約占世界總產量的65%以上。2002年,中國向世界出口縫紉機約占1125.8萬臺,其中家用縫紉機出口約898.5萬臺,工業縫紉機出口約為227.3萬臺,分別占世界縫紉機總量的56%,占家用縫紉機總量的84%,占工業縫紉機總量的35%以上。 更主要的是我國經濟連年增長,服裝及相關行業的發展,為縫制機械提供了巨大的市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縫制機械最大的生產國。市場需求和科技進步使我國縫制機械行業正進入了一個快速、良性發展的階段。 一些行業主要經濟指標 2002年縫制機械行業共完成工業生產總值約200億元。受出口大幅增長的影響,2002年縫制機械的產量達到歷史新高,全年生產縫制機械約1375萬臺,比上年增長71.6%,其中:家用機約940萬臺,比上年增長108.9%(普通家用機440萬臺,多功能家用機500萬臺,分別比上年增長43%和117%);工業機約435萬臺,比上年增長24.3%。行業從業人員3.7萬人。 資本構成及其貢獻 據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統計,2002年行業內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數量占18%,合資企業占4.5%,外資企業占2%,集體企業占4.6%,民營企業占70.8%。 行業生產集中度 據協會對81家整機生產企業統計,標準、上工、飛躍、中捷、寶石、天馬、高林、杰克、惠工三廠等主要骨干企業2002年銷售收入合計為50.15億元, 占行業統計總量的61.3%。 產品結構 高速平縫機占22.45%,高速包縫機占12.3%,多1加自家用機占9.3%,電腦繡花機占9%。 行業進出口統計 據晦關總署統計,2002年我國縫制機械及零部件對外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0496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5.8%。其中:出口50821萬美元,同比增長22.1%;進口54139萬美元,同比增長29.6%。 進出口結構 2002年,我國出口家用機898.5萬臺,創匯17401.6萬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22.2%和28.4%(普通家用機量值同比增長122.8%和28.5%,多功能家用縫紉機量值同比增長58.3%和15.5%);累計出口工業機222.8萬臺,創匯22186.1萬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9.4%和13.5%;累計出口繡花機4.5萬臺,創匯3415.9萬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8.1%和167.4%;零件出口創匯781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8%。2002年我國縫制機械及零部件出口貿易額為5.41億美元,同比增長29.6%。其中:進口家用機49.3萬臺,進口額1425.4萬美元,分別比上年下降2%和10.6%(普通家用機量值同比下降0.8%和8.9%,多功能家用縫紉機量值同比下降97.9%和88%);進口工業機29.9萬臺,進口額29450萬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9.1%和21.7%;進口繡花機2589臺,進口額12098.9萬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7.2%和61.90/o;零件進口額11164.5萬美元,同比增長21.1%。 有競爭力產品國際市場占有宰預測 產品名稱/銷售額(萬美元)/國際市場占有率(%)/排名 多功能家用縫紉機/42000/70/1 普通家用縫紉機/4000/96/1 高速平縫機/2200/80/1 高速包縫機/1400/70/1 國外發展趨勢分析 國際縫制機械產業技術發展趨勢已經從普通的機械結構發展到采用光、電、聲、磁、激光、遙控、傳感等多學科交叉,產品以自動化機種為主。國外先進企業十分重視基礎理論研究,注重科技成果轉換,加強技術儲備,在縫制機械領域內廣泛應用電子控制技術,整體上發達國家的生產技術還占據行業的制高點。 由于制造成本等原因,國外部分企業難以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處于微利和虧損,有的企業開始向其他產業轉移,或者放棄高成本、低附加值產品的生產。目前,世界上留下縫制機械生產的國家已為數不多,如:日本、德國、韓國、東歐等國和中國臺灣省,同時,這些國家和地區先后在中國建立了獨資和合資企業,試圖利用自身的技術和中國勞動力資源,繼續擴大他的優勢,參與市場競爭。預計普通型高速工業縫紉機(高速平縫機、高速包縫機、高速繃縫機及其他特種縫紉機)的需求還占主導地位,估計國際市場需求量在400-500萬臺左右。 工業縫紉機將從普通型向自動化、電腦化方向發展,電腦控制縫紉機將成為今后產業發展的主要趨勢,約占其中的10%。下游企業重視效率和加工專業程度提高,也使新型工業縫紉機的開發存在巨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