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瓶頸 老外的生意怎么做?
王汶天只有30多歲,但他在阿富汗喀布爾的中國人當中卻是個大名鼎鼎的人物。2002年年底,正是他開辦了喀布爾的第一家中餐館,并在當地引起轟動。 中餐館生意紅火,但王汶天并不甘心僅局限于此。阿富汗在經歷了20多年的戰亂之后,百廢待興,各種基礎設施亟待重建,因此對日常生活用品和建筑裝飾材料將會有巨大的市場需求,憑著生意人敏銳的嗅覺,他牽頭聯絡了幾位家鄉的投資者,在阿富汗辦起了“中國商品城”貿易公司。
7月29日開業那天,聞訊趕來的數百名阿富汗商人擠滿了大樓底層公司營業大廳前的空地,不少人手上拿著以前他們從中國進貨時的中文發票,紛紛詢問能否幫他們從中國組織貨源,場面頗為壯觀。
據透露,試營業期間,王汶天的公司已和阿富汗政府下屬的商業公司簽訂了兩筆總額為500萬美元的供貨合同,分別是為對方提供太陽能應急燈和取暖器。由于阿富汗目前電力供應緊張,全國只有6%的人口能用上電,因此各種太陽能產品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剛開業不久,“中國商品城”每天的營業額已達數萬美元。 盡管在阿富汗創業,有很多風險和障礙,包括某些政府部門的效率低下和腐敗成風的困擾。但王汶天依然堅信在這里發展,機遇高于風險。 實際上,不僅僅是王汶天,越來越多的中國商人開始將眼光放到國外。
中國貨“進軍”本國市場的相關報道在當地媒體上成為熱門新聞,印有“中國制造”的商品因為低價位、有較好的品質,對當地的農民和制造商帶來了壓力和威脅。甚至連一向“用本國貨、吃本國餐”情結嚴重的韓國人也開始喜歡上中國貨。 在漢城的京東市場,來自中國的藥材和蔬菜正在悄悄地擴大著地盤和銷售業績。難怪韓國的主流媒體不得不驚呼,中國商品正在全面轟炸韓國市場。據悉,2002年韓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價值已高達160億美元。據韓國服裝協會的調查,在韓國中低檔服裝市場,每10件衣服中有7件來自中國。中國家電在韓的市場份額已經竄到35%,特別是電風扇、加熱器很有市場。
在菲律賓,很多“中國制造”幾乎成了一些商家保持競爭力的源泉,尤其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后。不賣中國貨就面臨關門的危險。
在卡塔爾,中國商品已經打入美軍軍營。一位名叫“阿里”的卡塔爾商人在多哈建立了海爾專賣店。他說,“在卡塔爾,除了汽車,中國的商品幾乎可以取代美國、日本和歐洲國家的產品。”在多哈家樂福超市,你能看到不少中國商品,大大小小,應有盡有。在巴基斯坦,人們形容中國的東西太好賣了,幾乎不用做廣告。
在哈薩克斯坦,由于 S ARS緣故暫時關閉了哈中邊關。當地居民翹首企盼開邊關的日子。7月1日,開邊關時,盡管兩國間的客運和貨運都有不同程度漲價,但這些也阻擋不了哈薩克斯坦“倒爺”到中國進貨的熱情。
中國貨的魅力甚至引起了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注意,印度著名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感嘆到,無論是煙灰缸、紙、家具、麥克風或是其他東西,你只要看看周圍桌子上一些最簡單的東西就會發現,他們全部是中國制造。阿馬蒂亞·森在公開場合表示印度經濟要向中國學習。
“中國制造”的沖擊波已經引起本國企業的抵抗。日本企業開始實施“中國制造”應對“中國制造”的戰略,他們大量在中國投資建廠。據公開的數據,截至2002年底,日本已經有2.5萬家企業在中國安營扎寨投資建廠。這樣做已經成功阻止了中國本土企業在日本更大規模的登陸。
最殘酷的做法是提高本國的進口關稅,或者和中國企業打官司,以“反傾銷”為由,并設置進口配額限制。2002年中,中國出口商品在歐盟遇挫的事例屢見不鮮,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 D VD風波”、“動物源產品風波”、“打火機風波”和歐盟小步解禁的“中國彩電反傾銷案”。
有意思的是,美國、加拿大以及歐洲國家對中國商品進口不夠客氣的同時,對南非這個非洲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卻格外優待,對其4650種出口產品給予免關稅、免配額的特別通行證。
已經有中國老板看到這樣的商機,在南非設廠出口,目前包括來自祖國大陸、臺灣、香港的華人已經約10萬人,他們中大多是生意人。
TCL在德國拓展市場的做法也相當值得借鑒。 T CL去年10月以820萬歐元收購面臨倒閉厄運的德國家電企業,并扶持該企業品牌生產,繞開歐盟的關稅壁壘,通過“混血兒”迂回進軍歐洲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