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紡織機械搶灘中國市場
我國是世界上紡織機械的生產大國,品種之多、數量之大獨一無二。但是,今年以來進口紡織機械數量卻迅猛增長,特別是一些重要的紡織整機和零件大規模進口,究竟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國外投資者選擇在中國投資建廠帶來了大量進口設備,如上海口岸今年上半年就以該種方式進口了2.1億美元紡織機械產品,同比增長了1.1倍。深層次的原因在于 國產紡織機械發展存在著“軟肋”。國產紡織機械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明顯。當前“過程應用計算機化、紡織機械機電一體化、紡織技術復合化、印染后整理技術現代化、紡織產品高科技化”是國際紡織技術的流行趨勢,國外幾乎所有提花機等都已安裝了電子提花裝置,采用紋版 CAD系統來試制卡盤,印染已廣泛采用無水加工技術、無制版印花技術、低溫等離子處理等技術,而我國在這些方面的差距還相當明顯。二是紡織工業高度依賴出口的特點對紡織機械的技術含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本和德國就是憑借其先進的技術、可靠的穩定性在上海口岸紡織機械進口的原產國家中占據第一二位,其中自日本進口2.4億美元、 自德國進口1.9億美元紡織機械產品,均增長了1.5倍。
由于紡織機械產品近幾年產銷兩旺,部分企業放松了產品開發、工藝管理工作,當前國內紡織機械行業趨同化問題嚴重,成本長期居高不下,無序競爭、低價競銷現象時有發生,這樣的結果就是:大多數國產紡織機械只能服務于中低檔、小型的服裝加工廠,在大型的服裝加工廠內國產機械難覓蹤跡。對此,業內人士指出,國產紡織機械行業的發展出路在于針對市場需求重新定位,應從開發中高檔產品和精密零部件、增加產品附加值、增強穩定性、縮短更新周期、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性價比等方面入手,努力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技術,同時,企業間應加強區域協作,盡快填補國內紡織機械高檔產品市場的空白。(單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