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頻繁“跳槽” 哪五類企業難留人才
就整個企業人才非正常流動的調查分析和綜合比較看,成為社會熱點、關注焦點的人才頻繁“跳槽”問題,更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類企業——— 眼下,許多企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才流失和留不住人才的現象,包括那些發展看好、環境優越、誠信度高、機制靈活、守法經營的企業有時也未能幸免。但是,就整個企業人才非正常流動的調查分析和綜合比較看,成為社會熱點、關注焦點的人才頻繁“跳槽”問題,更突出地表現在以下“五類企業”:
“家族式”企業職權有限
在民營企業中沿襲家族式管理模式的企業,從外面聘用的經營管理者往往都干得不是很長。其主要原因,是做老板的擺不正當法人代表的位置。有的企業老板甚至自己聘任的總經理需配什么樣的秘書或助理,都必須由自己指定,企業里許多人都是老板的同鄉、親友,遇到本應屬于受聘總經理全權決策、負責處理的事,也總是直接找老板,總經理和其他高層人員形同虛設。老板所需要的不是獨立負責意識強、能挑重任、敢抓敢管的優秀企業經營管理者,而是自己的“鐵哥們”,特別是關鍵崗位上的人事安排更是要安插對自己言聽計從的“心腹”。
由于老板指手畫腳的干擾和約束太多,事事要聽老板使喚,樣樣要看老板臉色,導致這些受聘的職業經營管理者根本沒有在職權范圍內的決策權和處置權,沒有對自己員工的雇用、加薪、降職、解聘的控制權。用一位在一家兄弟倆控股的生物醫藥制品公司僅做了半年執行總裁的經營管理者的話說,就是“在毫無安全感和成就感的情況下只好走人,如果不離去,自己就會變為失去職業經理本質的人。”
“官商化”企業干著太累 在深化國有企業的改革中,國企普遍都加大了推行經營管理者職業化、市場化的工作力度,依靠市場配置引入了大批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但是,就客觀情況而言,不少名義上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的企業,因為產權關系尚未理順,法人治理結構尚不完善,公司權力機構、決策機構、執行機構和監督機構權責不清的現象仍較突出,存在著明顯的官辦特點和官商習氣,造成權責交叉混亂,決策程序繁雜,人際關系復雜。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資產的經營管理者不得不把“商場”當“官場”,干什么事情都得左右逢源,處理什么問題都得小心翼翼,長年累月對付大大小小的“婆婆”,從早到晚協調各種各樣的關系,僅三天兩頭應付沒完沒了的檢查和會議,就搞得焦頭爛額、疲憊不堪,哪里還抽得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周密考慮如何為企業賺錢做事,抓企業的發展大計?
一些優秀的國企老總之所以在年富力強、正干事業的時候提出辭職,突然離去,另擇高枝,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覺得某些國企的管理體制、組織制度和經營方式的改革不落實、不到位,干起來太累了,精神受壓抑,與其忙死累活白費勁、不落好,不如換個單位、換種活法,或許還能實實在在地做些事情。 “大鍋飯”企業勤懶不分
據對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的抽樣調查結果,在全國16萬多戶各種類型的國有企業中,已實行年薪制的企業經營者每月收入水平5000元以上者占8.1%,3000元至5000元的占15.4%,3000元以下者占54.7%。這種狀況與經營者所承擔的責任和風險明顯不對稱,與經營的資產規模和效益不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