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專業還是相信自己
目前,行業內在做工業縫紉機電腦控制器(自動化機械及設備中的數控伺服系統)的企業有很多家。所謂的“數控伺服系統”其實是機械制造領域“皇冠上的明珠”。在行業內大家都認為:誰摘取了這顆明珠,就等于是解決了“1+1”的難題,就可以將那些還在做“1+2”的同行遠遠的拋在身后了。
在競爭摘取這顆明珠的企業,可以分為縫紉機企業在原有的研發條件基礎上的自主開發和專業的高科技企業“孵化”兩種。在工縫機領域,一些國有大中型企業和一些擁有較強實力的民營企業,擁有較強的技術人員隊伍和較為健全的科技開發體系。因此他們主要依靠本企業的技術力量從事技術創新工作,以求獲得自主知識產權,形成絕對的競爭優勢。 而國內也有幾家在做工業縫紉機伺服電機的高科技企業,他們在做的卻是不一樣的事。
杭州藍牙信息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徐章松先生曾經為我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們現在做的是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我們開發的產品是機械領域的通用型產品,除了工縫機領域,還可以應用到其他的行業。就好比我們做的是樹干,而樹枝卻可以無限的多。徐同時認為,企業自主研發,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于是有些科研力量不夠強的企業就采取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來共同完成研究項目。 也有一些企業為了滿足市場所需,而臨時成立一個課題組來研發新產品,但是由于時間相對比較短,又缺乏支撐力量,使得做出來的產品雖然可能能滿足市場的一時之需,但是產品的升級能力不強。而目前芯片產品遵循的是“摩爾定律”,摩爾定律指出芯片的處理能力每18個月提高一倍。當前工T企業自身的增長速度也差不多如此。而國內縫機企業在開發出一類新產品之后,新品的升級換代的研究就停滯了。經過一段時間后突然發現自己的產品在市場上已經落后于國外的先進的產品水平了。于是又再投入科研力量進行新一輪的研發。這樣算下來,企業的研發成本昂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的重置和浪費。
徐的觀點其實對我們行業頗有啟示意義。我們現在的很多企業都在上馬伺服電機項目,但是真正取得階段性成果的為數不多。伺服電機的開發應該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需要很多周邊的支持力量。與其做“工藝型”的改進不如踏踏實實的做一下,基礎性的研究。只有我們的產品超前于市場,才會真正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和具有梯度結構的產品框架。參照國外的成功經驗,大抵如此。開發新產品的意義何在?對我們這個行業的整體發展也沒什么好處。好在我們有些企業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最近飛躍集團在寧波成立了科技有限公司,以“孵化器”的形式探索進行機電一體化產品研發的成熟模式,算是走出了可喜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