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工B增發看政策取向
上工B獲準定向增發B股的消息打破了B股市場兩年半的消息面真空。上工股份本次增發對象為14家特定境外機構投資者,預計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5000萬美元。而近半年來從各大證券媒體可知,“為減緩人民幣升值壓力,重新恢復B股新股發行,向境內機構投資者開放B股,成立B股基金等”呼聲日增,上工B的增發消息引發了投資者對B股政策的遐想,B股市場的未來政策定位再度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一、上工B股定向增發是管理層為解決發展受資金瓶頸制約但又不具備配股增發資格的B股公司的制度創新。
為解決資金缺口,上工股份最初提出的是增發A股,但因“最近三年平均凈資產收益未能達到10%”而被逼停止增發A股,改為申請定向增發B股。因為“定向”增發門檻較低(增發配股須具備最近三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10%,最低一年不能低于6%),不受10%凈資產收益率的限制。定向增發在政策上沒有障礙,且定向增發B股已有成功先例,華新水泥曾于1999年3月向單一特定對象HOLCHINB.V發售了7700萬股B股。與此前定向增發相比,此次定向增發制度有突破性的創新:一是定向增發對象多達14個;二是增發鎖定期為六個月,而此前定向增發的股份不能上市流通。上工B股的定向增發更接近于目前A股市場的增發。故有理由相信定向增發將會成為B股市場未來籌資新渠道,一些B股公司也會紛紛效仿。但B股定向增發往往是不具增發及配股資格的B股公司進行融資的無奈選擇,因巨資收購而使得財務負擔過重的京東方B此前也提出了定向增發不超過3.5億股境內上市外資股(B股)的議案。目前75%的B股都有同股同權的A股,因為A股發行價高,一些符合增發A股或配股條件的績優股大多選擇A股市場進行融資,如深萬科、晨鳴紙業等擬增發轉債,長安汽車擬增發A股,招商局通過A股市場配股等。
二、B股市場已完成歷史使命,大力發展的現實意義不大。
1992年真空電子B股及深南玻B股的發行上市標志著我國B股市場正式成立運作,當時B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國內企業上市融資需求較大,而A股發行上市處于剛起步階段,額度非常有限,由于A股發行額度無法滿足企業上市融資的需求,便另辟途徑向境外投資者發行股票。B股設立的初衷是在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的情況下,既要從境外證券市場籌集資金,又要避免外資對中國證券市場造成沖擊,這就是當初B股的定位。而今,A股作為中國證券市場的主體部分,為國內企業融資及資源配置主要載體,為國內重點發展的證券市場。自1997年紅籌股H股大量發行上市以來,B股市場作為內地企業籌集外資的窗口功能受到極大的沖擊,無論市場總體規模,還是單個股票流通規模,B股市場與紅籌股、H股的差距越來越大。為適應形勢的發展,促進B股市場的發展,2001年2月19日管理層對B股市場進行了重新定位:一是向境內投資者開放B股市場,吸引部分境內居民合法持有的外匯資金,以達到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二是把B股市場作為對外開放的試驗田,積累經驗,逐步提高我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水平,為我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積累實踐經驗,為A股市場對外開放在政策和監管等方面提供過渡準備。但B股的開放產生了明顯的政策預期偏差:B股的井噴上漲使得外資激流勇退,勝利大逃亡,且涌入B股市場的資金多為境內人民幣通過黑市兌換而來的港幣,目前B股市場已本土化散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