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服裝待騰飛
泉城路上的尷尬 說來讓人汗顏。泉城路——省城第一商業街,服裝專賣店一家挨一家,竟沒有一家經營山東的品牌!9月25日上午,記者一家家數來,粵、閩、浙、蘇、滬,甚至屬于中部地區的湖北,都在這里有一個自己的門戶。而山東的產品偏偏沒有。
泉城路管委會辦公室主任儀衛東說,泉城路上寸土寸金,一平方米曾拍賣到29800元,沒有實力的企業來不了這里。來自省經貿委的消息,2002年我省服裝企業出口創匯31·76億美元,而廣東省則是100·6億美元,占中國出口服裝總值的近四分之一,是我們的3倍多。在品牌上,我省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和國際知名品牌產品的數量,也都大大低于江蘇和浙江。與南方先進省市相比,山東服裝業差距不小。
到底差在哪兒 9月8日,“2002年度中國紡織工業銷售收入、出口創匯雙百強”在北京揭曉,我省有23家企業入圍,數量委實不少。但我省入圍企業大多是圍繞“棉”字做文章,如進入前十名的萬杰集團、山東魏橋、南山集團,主導產品基本是位于紡織產業鏈條上游的化纖、棉紡或毛紡,下游的服裝業幾乎都沒有涉足。而產業鏈越是到下游,附加值越高。有關人士為此呼吁,我省紡織服裝工業,應該盡快改變產品結構不合理的現狀,向精、深加工進軍。
省經貿委有關人士則分析了我省現有服裝企業的差距。首先是創新意識不強,設計能力不強,來樣、來料加工比例高。濟南一家小有名氣的羊毛衫廠,其產品樣式竟都是依葫蘆畫瓢,看市場上流行什么,買回來稍加改造就生產,其款式總是落后半拍。其次是技術裝備總體水平仍然比較落后,高新技術的應用普及率較低,多數服裝企業規模較小,設備陳舊,更新速度慢。記者曾慕名去一個縣采訪“服裝工業園”,看到一件件冠以響亮“洋名”的服裝,竟是一位女工加一臺縫紉機的作品,連起碼的“機械化”都沒實現。還有,我省服裝業區域發展不均衡,東部服裝企業的產品質量、檔次,品牌知名度,均高于西部企業。
奮起猶未晚 我省服裝業的現狀,已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不僅將服裝業列入我省2003年—2005年改造提升的六大傳統行業之一,還將其列入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五大優勢產業之一。近日,省經貿委又出臺了加快紡織服裝發展的意見。
根據規劃,我省將重點發展梭織服裝和針織服裝。主要措施是,加強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加快國債技術改造,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企業,加強機制創新,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強化品牌意識,實施名牌發展戰略,在西服、襯衫、牛仔服和針織內衣等服裝品類中,分別選出重點培植的對象,加以幫扶。如西服,將重點發展“仙霞”、“耶利婭”、“紅領”等品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實施多元化出口戰略,以青島服裝工業園,煙臺、威海開發區等紡織制造業基地為依托,培育國家和世界級名牌。積極建立面向日韓的服裝加工基地,開拓俄羅斯、東歐、中東等新市場,在非洲、南亞地區建立棉紡織生產基地,在中美洲建立服裝制造基地。
到2005年,我省服裝銷售收入預計將達到28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