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科技進步 發展區域經濟—縉云縣實施技術創新33233工程見成效
縉云縣今年上半年工業生產實現滿堂紅,上半年全縣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9.68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7.6億元、出口額1324萬美元、財政總收入1.5309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比增長33.7%、34%、19.1%、36.5%。這是縉云縣實施“開放興縣、工業強縣、生態立縣”三大發展戰略,依托科技進步,實施技術創新33233工程,發展區域經濟的一大成果展現。
2001年以來,縉云縣從本地實際出發,制定并實施了“開放興縣、工業強縣、生態立縣”經濟發展戰略,依托科技進步,加大投入力度,積極實施技術創新33233工程,即:突顯“三大行業”:縫紉機、工刃具、燈管(特色)行業。實行“三個面向”:面向高新技術產業,培育發展一批省市級高新技術企業;面向新興的有發展前景的支柱產業,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面向有發展潛力的傳統產業,用高新技術提升改造傳統產業。突出二個一線:突出“工業、農業第一線”。奏好“三部曲”:一是技術改造,大部分企業必須將技改放在第一位,促使產品上檔次、企業上規模,增強生存能力;二是技術創新,部分有實力的企業要突出抓技術創新,爭取在同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三是發展高科技,一些實力較強的企業要瞄準有發展前途的高科技項目,力爭突破,領先世界。突破“三大技術”:一是政府扶持企業合力突破掣制縉云縣工業發展的“關鍵技術”;二是政府扶持企業合力解決制約縉云縣工業發展的“共性技術”,企業自主開發突破的“專項技術”。召開重點企業(經理)座談會,邀請專家舉辦“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知識”專題講座,完成《縉云縣工業園區建設情況及對策》、《縉云縣工業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縉云縣工業企業創新現狀及對策》等經濟熱點、難點問題調研;召開全縣工業經濟工作大會,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強技術創新大力推進科技進步的決定》、《縉云縣科學技術進步獎勵辦法》(新修訂)、《關于鼓勵工業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等重要政策。制定了“一企一策”,扶持20家重點骨干企業。建立了縣領導聯系重點企業制度,廣泛開展“質量立縣、品牌興業”活動。
扶優扶強扶大,加大科技投入力度,2001年,投入科技經費450多萬元,爭取省欠發達地區技術改造項目財政貼息資金214萬元和技術創新項目專項資金補助20萬元,全縣完成技術創新項目78項,投入資金1.3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76%,同比增長17.5%,凈增1967.6萬元,創歷史新高。2002年上半年,全縣上馬技術創新項目50項,累計完成技術創新投入1.1611億元,同比增長87.2%,凈增5409萬元,完成年度計劃的77.4%,其中“縫紉機、工刃具、燈管”三特色重點行業累計完成投資6250萬元,占全縣上半年投資總額的53.8%,成為全縣投資主體。縉云縣科技局、經貿局等部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以企業為技術創新主體,協同抓好企業的科技投入和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積極探索高新技術產業化新路子。
縉云縣長虹電光源有限公司引進“微機控制動態充氬”高新技術裝備,運用先進的“微機控制動態充氬排氣”技術(取代傳統的“直面手工排氣”技術),解決了一直制約燈管(環形)行業的一大技術“瓶頸”。浙江鋸力煌鋸床有限公司引進日本、德國技術,研發成功GZ4228全自動數控臥式帶鋸床,技術處于國內先進水平。浙江恒強針車實業有限公司、縉云世界縫紉機有限公司引進德國先進技術,研發成功具有世界水平的Madei:206型多功能家用縫紉機、ZOU曲折縫紉機等,并均投入規模化生產,企業競爭力進一步提高。目前,縉云縣的浙江壽爾福化學有限公司、浙江四方電子有限公司被列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占麗水市5家的40%);浙江南方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浙江鋸力煌鋸床有限公司、浙江東方工具制造有限公司被麗水市定為市級高新技術企業。浙江南方竹木工藝制品有限公司的“毛竹軟化技術”獲得國家、省農業成果轉化資金的扶持,全縣高新產品開發有20多個,基本定型10多個。縉云縣貴英縫紉有限公司的JH3070攜便式塑殼家用曲線縫紉機等10個新產品1項新材料通過省級鑒定,浙江東方工具制造有限公司的材料表面改性技術(納米技術)在工模具有的應用項目通過省級新技術項目驗收。2002年上半年,縉云縣被列入省創新計劃3項、申報省級新產品3項,列入省新產品試制試產計劃3項。據國家有關權威部門統計,縉云縣小包縫機產量居全國首位、家用縫紉機產量占全國1/3,帶鋸床產量占全國的60%,環型燈管在國際市場占有率達70%以上。2001年起,縉云縣被省財政廳、省科技廳、省對外經濟合作廳、省質監廳、省經貿委、省中小企業局等10多家單位聯合授予“浙江省縫紉機配件工業專業區”。縉云縣環形燈管區域性質量問題專項整治工作順利通過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