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利與贏利 訪楓涇鎮長干永琴
一個地區、一個小鎮,在發展的道路上,選擇什么作為自己現在和今后的支柱產業,與自身的歷史以及自身的功能定位脫不開干系。尤其是像楓涇這樣的江南古鎮,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如何創造性的將原有的功能定位——商貿,與新的支柱產業——服裝機械相結合,形成產業與商貿相結合,相互促進和支撐的新模式,以此促進城鎮發展,是擺在楓涇鎮長干永琴面前的一大課題。 在楓涇能夠找到的縣志以及很多的文獻材料上都有這樣的文字——史載:“前明數百家布號,皆在松江、楓涇、朱涇樂業,而染坊、踹坊、商賈皆從之。”當時楓涇鎮上有土布莊200余家。清代時,鎮上布局眾多,江南織造也在楓涇設立機構、工場、生產、收購棉紡織品。楓涇布行行銷全國。楓涇因而與盛澤、南潯等成為當時最為著名的江南古鎮。 對于歷史和現實交錯的產業發展基礎,如何有效利用政府行為加以論證和引導,將是對十海(國際)服裝機械城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性因素。項目定位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將是上海(國際)服裝機械城是否具有發展潛力的前提。在產業依托的基礎上,政府主導下的市場運 作會增加一個產業園區項目成功的幾率。 圍繞著政府對未來幾年內國際服裝機械市場的增容預期、上海(國際)服裝機械城對行業的吸引力、以及政府對這個項目提供的前導作用等問題,我們專程采訪了楓涇鎮鎮長干永琴先生。
記者:上海(國際)服裝機械城的專家論證會是什么時候召開的,能否簡單介紹一下這個項目的初選、論證、以及逐步落實的過程?
干永琴:眾所周知,上海的傳統制造業在近些年來逐步萎縮,我們需要為這個產業做重新的定位,結合上海和周邊地區的實際情況,由市計委牽頭,選定了金山的楓涇來擔負起重振上海傳統服裝機械制造行業的重任。上海服裝機械城隨之成為了初選的項目之一。我們關于服裝機械城的論證會于2㈨2年11月份召開,經過了眾多與會專家的集體論證,證明了這個項日的可行性和科學性。在此之前,上海市的領導同志和楓涇鎮的領導已經經過了長達1—0個月的長期細致工作,對這個項目的最終形成做了非常重要的前期鋪墊工作,為尋找產業的定位方向做了綜合性的分析,對服裝機械城的功能定位做了科學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