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制鞋企業科技領先市場
繼奧康推出“呼吸鞋”后,近日,康奈會“呼吸”的功能鞋已接下好幾批外貿定單。另外,雅浪、龍帝歐、香牌等企業也當仁不讓地在這塊領域里分得一杯羹。鞋都出現一連串會“呼吸”的鞋,從一個側面體現出溫州鞋業的科技熱。
鞋業競爭走過質量時代,走過服務時代,走過款式時代,現在要走向功能時代。這說明,溫州的鞋業在逐漸進步和提高。 眾所周知,溫州鞋最早以“星期鞋”的面貌出現,為此花了很長時間才雪恥,但直到現在還難逃劣質鞋的陰影———價錢大都賣不上去。款式好、價格低是消費者選擇溫州鞋的主要理由。
而溫州鞋業留給消費者的印象是———制鞋屬于科技含量不高,技術門檻低的行業。由于種種原因,消費者穿鞋講究的質量僅僅指的是結實和耐穿,并沒有更高的要求。現在,一些消費者開始注重鞋的舒適度,而關注鞋的健康和功能的消費者則是鳳毛麟角。溫州鞋能走向科技,走向健康可以說是一種產業進步。 由于溫州是“中國鞋都”,其帶頭作用和鼓動效果不可忽視。溫州鞋業在科技改造中的顯著成績會成為其它企業學習、效仿和跟風的主流。打破勞動密集型產業科技含量低的尷尬局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重要的是打破陳舊的制鞋觀念。
我國有幾千年的制鞋歷史,但傳統產業不能抱定傳統不放,沒有鮮活的觀念。如果市場的變化遠遠快于制鞋觀念的變化,那制勝的可能就會降低。引領市場、引領行業、引領時尚都是作為“中國鞋都”的溫州鞋企應該做的,哪怕是付出。在這一點上,溫州鞋企應該當仁不讓。 值得一提的是,制造能力和工藝水平的進步即是產業提升的基礎,也是保障。而專利是其具體的表現形式。日泰目前已與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成立科研中心,以納米材料為主攻方向的巨豪、奧古思都、奧貝等企業已獲得不少專利,產品早已投放市場。另外,歡鳥鞋業的按摩鞋、曾高鞋業的內增高專利,以及澳倫、統邦的健康鞋等,都打破勞動密集型產業科技含量低的尷尬局面。其中一些針對特定消費群體的功能鞋產品頗受消費者青睞。據不完全統計,溫州鞋業的專利已達數百個,在國內同行中占較大優勢。在大力發展科技的年代,科技型的企業將成為市場細分的主角,競爭力將更加明顯和增強。
我國是制鞋大國,但還不是強國。中國皮革工業協會提出的“二次創業”,為企業今后的發展指出了方向,由制鞋大國向制鞋強國邁進,生產高品質、高附加值的鞋,打破科技含量低的尷尬局面。傳統產業說了幾千年,如今還抱定傳統不放肯定不行,肯定會被市場淘汰。應該說科研設備的導入和大量的調查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把科技大面積轉化成生產力還得厚積薄發,它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努力。只有以科技領市場,才能打破傳統產業的尷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