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國民營企業15件大事(1978~2003)上
25年,坎坷五個階段 改革開放25年來,中國的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這里選取影響了中國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15件大事,希望通過這15件大事的回顧,能夠讓我們看到民營經濟從破土萌生到高速增長的曲折發展歷程,感受到民營經濟那股頑強、堅韌、充滿生機的脈搏。 中國民營經濟大致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這15件大事就是每個階段上的刻痕。 第一個階段:1978年~1982年 民營經濟恢復生存權
●大事1 個體戶現身 【時間】1980年前后 【事件】國務院于1981年發布《關于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的若干政策規定》,指出:個體經濟“一是個人經營,或家庭經營;必要時,經過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批準,可以請一至兩個幫手……最多不超過五個學徒”。個體戶從此有了“說法”,得到官方正式認可。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魯冠球、騰達集團董事長葉洋友等等不少企業家,就是在這一時期浮出水面的。他們鉚足了勁,甩開膀子,開始輝煌的創業歷程。 自1956年“公私合營”完成至1966年,私營經濟接近空白。其后10年“文化大革命”,隨著批判“小生產自發勢力”和“割資本主義尾巴”深入展開,私營經濟在中國大地幾乎絕跡。1976年粉碎“四人幫”,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給私營經濟發展提供了政治空間。 在農村,從1978年安徽鳳陽分地開始,隨著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農民長途販運花生、大米…… 在城鎮,1980年前后,總數約3000萬名各地農村知青陸續蜂擁回城,一浪高過一浪,給本來就十分棘手的城鎮就業造成了極大壓力。這么多“待業青年”要吃飯,再加上源源不斷的應屆大、中學畢業生等待分配,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根本無法接納,政策上不放開不行。事實上,相當多的人為了養家糊口,自己已經先干起來了。當時正值撥亂反正、思想解放高峰時刻,政策缺口多,誰也說不清未來的章法,干也就干了,先解決肚子問題再說。于是,賣大碗茶的、運煤球的、開小飯館的、倒賣服裝的、裁剪衣服的、修鞋修自行車的、裝裱字畫的、賣走私手表雨傘錄音機的…… 個體經濟活動在夾縫中滋生出來,形成蔚為壯觀的個體戶現象。 【入選理由】個體戶的合法地位得到了國家的正式認可,就是他們播下了中國民營經濟的萌芽之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