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配世家的故事
時有四季更替,人需衣食住行。人們由此得出這樣的結論:只要有人類的世界,就有縫制設備的發展空間。縫制設備的事業永遠是常青的事業。徐炳信就是這行里讓人敬慕的常青樹。
不老常青樹 提起徐炳信,業內人士差不多都知道他是一位“老明星”。這倒不是僅僅因為他的年紀、從業的歲月,更在于他對這個行業的熱情、執著和引領膝下兒女投身縫制產業的貢獻。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的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剛剛開啟。時任機床附件廠主管生產的副廠長的徐炳信不僅放棄了進機關當領導的美差,還做出了一個令人不可置信的選擇——辭去一切職務,一心一意做起自己的家庭小作坊。其實這個小作坊是徐炳信幾年前置辦的,主要是為了滿足當時東陽人在全國各地推銷縫機配件的需要,生產一些刀具,員工也不過六七個人。兒子徐紅曉1985年接手。在父子倆的共同運作管理之下,從幾臺砂輪機起家的小廠漸入佳境,其生產的刀具已經和全國10多家整機廠配套,并且一直供不應求。1995年,徐紅曉離廠再行創業,次子徐韶屏進入刀具廠。大約一年后,徐炳信果斷地把刀具廠交給徐韶屏,自己則去接手徐紅曉在浙江縫配城創辦的縫配店。 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徐炳信始終奉行一個原則——誠。他自己打理的店面始終高掛“黨員示范戶”的牌子,不但生意一派興旺,人品、店譽在行業內外那也是有口皆碑。他對家人的要求也是:先做人,再做事。事業上,他給兒女們提建議、出主意,卻從不橫加干預,只是盡可能提供幫助,使得大家庭和和睦睦、事業紅紅火火。
將門出虎帥 在姐弟三人中,徐紅曉排行居中,但作為長子,他自然地擔當起更多的責任。當徐韶屏高中畢業進入刀具廠后,徐紅曉立即脫身進入商貿領域,在浙江縫配城開辟了縫配件經銷點。稍微理出頭緒后,又趕往石家莊,接過剛剛入行不久、一時還摸不出道道的姐夫杜時洪的一爿店面,不到一年的時間,讓這家縫配店在當地小有名氣。 就在徐紅曉躊躇滿志正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卻不幸病倒了。在隨后大約一年的時間里,徐紅曉一邊調養身體,一邊也在謀劃著下一步的創業計劃。隨著身體的康復,徐紅曉的新創業計劃也隨之面世:他把目標瞄準了工藝要求相當高的縫紉機的輔件——卷邊筒。由于工藝要求高、生產難度大,因此能拿出質量過硬產品的廠家很少,生產多被外來廠家壟斷,其附加值自然也就可想而知。 然而卷邊筒的起步并不順利,最初的一段時間里,無論大家怎么努力,產品與要求總有那么一點差距。徐紅曉心里明白,這里還差著一點功力。多年的商海征戰使他深知“技術就是財富”這句話的真實分量。他以無償提供食宿、年薪10萬的代價聘請了兩位理論和實踐經驗都十分豐富的專家,從而使困擾多時的難題迎刃而解。
在現今的國內縫制行業內,徐紅曉生產的卷邊筒可是炙手可熱,600多個品種、100萬只的年產量雖然使其穩居業內老大,但其80%的產品都出口到國際市場。 自從徐炳信接手徐紅曉在浙江縫配城的店面后,徐韶屏幾乎就擔當起了刀具廠的掌舵重任。在老父親扶上馬、送一程的策略下,徐韶屏終于沒有辜負父兄及整個家族的期望,用自己的肩膀挑起了這副大梁。 在秉承家族“先做人,再做事”的原則的同時,他一方面加大設備、人才、工藝技術方面的投入,一方面積極融通上下游客戶之間的關系,從而把企業做成了擁有1800多個產品品種、在行業內穩居前列的知名企業。
志同商道合 與兩個弟弟所走的路有所不同,徐丹平從浙江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后執起了教鞭,并在大約一年后將共執教鞭的同班同學杜時洪牽手引進家門。 目睹浙江民營經濟雨后春筍的形勢,一身儒雅之氣的杜時洪在心底深處萌生出一股躁動,他“停薪留職”離開了相伴七年的三尺講臺。同當時在全國各地經商的浙江人不同的是,杜時洪不但沒有“推銷員”這份經歷,對于到哪里去、做什么行當這些問題也是一片茫然。在徐炳信、徐紅曉等建議和幫助下,他從當地收集了一些縫配件貨源、懷揣幾千元的路費和房租柜臺費,來到了相對空白的石家莊市場。然而正所謂“商場如戰場”,市場法則所認知的不僅僅是熱情。剛剛幾個月,杜時洪幾乎要敗下陣來。恰巧徐紅曉轉戰河北開辟新市場,順手接過這爿店面立足,杜時洪則一頭扎進家用機配件的柜臺業務,潛心研究其中門道和訣竅。 一年后,徐紅曉因病返鄉,杜時洪重新接掌那爿店面的時候,杜時洪把以工縫機配件經營為主的專業店和以家用機配件經營為主的柜臺業務這兩種模式的優勢進行整合,使他的業務迅速拓展,并快速切入整機銷售領域,成為中捷、杰克等大品牌的河北省市場的總代理,躋身于杰克全國總代理的前三甲。 一個人應當盡好自己的社會責任。徐炳信要求著自己,也感染著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