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造自己的世界名牌
- 中國服裝產業不僅規模世界第一,而且制造水平躍居國際主流市場的首要位置,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服裝生產國、服裝消費國和服裝出口國。權威人士認為,目前中國服裝業完全有條件進入大力發展自主品牌,提高產業附加值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是記者從日前召開的第四屆中國服裝協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服裝行業工作會議上了解到的。
非國有資本占據投資主流
有關統計資料顯示,2003年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9061戶,在這些企業的實收資本中,非國有資本已占93.55%。由于規模以下企業的迅速發展,目前國家資本在服裝全行業比重不到3%。
市場機制造就了適應不同層次市場的產業結構,土生土長的大企業大集團不斷增加,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2003年與1999年相比,規模以上的服裝企業數增長45.91%,產值增長了73.91%,人均勞動生產率提高了46%(按可比價格計算提高了51.44%),成本費用利潤率提高了1個百分點。數以萬計的小企業遍布全國各地,在東部沿海產生一大批具有專業化、社會化效應的中小企業產業集群,顯示出較強的生命力。
隨著資本多元化,大量海外投資的涌入,也為中國服裝業的投資結構帶來了新的變化。在2002年規模以上企業實收資本中,海外和港澳臺資本已占30%。中國服裝業已成為世界服裝領域最具活力和最有吸引力的投資市場。
內需成為產業發展原動力
來自中國服裝協會的消息,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衣著類消費在1980年時只有413.7億元,而2003年已上升到523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擴大了5.62倍,使中國國內纖維消費量占到全世界1/5。
服裝業發展對工業化過程解決“三農”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農業生產天然纖維在1980年是302萬噸,到2003年生產620多萬噸,事關1億農民的生計。此外,中國生產化學纖維在1980年僅45萬噸,到2003年上升為1181萬噸,纖維加工總量已達到2000多萬噸,創造了1800萬個就業崗位,其中服裝業(包括梭、針織服裝)大約在1000萬個崗位,從業人數中約70%是農民工,對轉移農村勞動力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大量的村、鎮由于服裝紡織產業集群興起而加快了城鎮化建設。
服裝業的發展不僅直接拉動紡織業、化纖業的發展,也拉動了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在全國2000年國民經濟投入產出表中反映出,紡織服裝業對各行業影響力系數高出平均值25%,服裝紡織業的發展順應了內需增長的需要。
對外開放加速品牌國際化
海外投資不僅帶來先進技術、先進管理、先進營銷方式和國際化經營理念,而且帶動了中國服裝業培育原創品牌和現代企業文化。
中國服裝業日益擴大國際合作,包括與國外品牌在設計、生產、營銷領域的合作。據統計,目前已有500多個國際服裝品牌以屬地生產形式進入中國市場,并有相當數量的服裝加工企業進入到國際大型連鎖商業的供應鏈。2003年中國服裝出口額達到519.16億美元,是1980年出口額16.83億美元的30.8倍,占世界出口總量的19%。服裝出口中一般貿易的比重,已從“九五”計劃第一年1996年的41.65%,上升到2003年的63.84%。中國服裝出口額中,三資企業占35%。服裝出口額占全國商品出口總值的11.84%,而服裝出口貿易順差505.12億美元,是全國貿易順差的1.98倍。今年頭兩個月全國貿易逆差79億美元,服裝貿易順差71.11億美元。服裝出口拉動了面料、紡織資源和其它相關產業的進口,促進了中國與各國互補關系的發展。
名牌戰略是持續發展當務之急
中國服裝協會會長杜鈺洲指出,2003年中國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2020年將達到3000美元。根據各工業化國家經驗,現在是內需提升的重要轉折點。中國服裝業已完全進入買方市場,對服裝的消費需求明顯出現多層次、時尚化、個性化特點。以往那種大規模、大批量、低成本生產、低價競銷已經不能適應新的需求。
據了解,目前在國產服裝供過于求的同時,高檔和中高檔消費市場已被大量的國際知名品牌和二線品牌所占據。
以北京為例,頂尖專業市場如王府、國貿幾乎被國際名牌壟斷,而高檔百貨商店如賽特、燕莎等國內自主品牌僅占40%左右。許多活力較強的國內品牌都在發展連鎖專賣,在SOGO、百盛、中友等中高檔商場能與國際二線品牌同場競爭的已是國內一流品牌了。而普通品牌只能在甘家口、藍島、長安、雙安、翠微等一般商場出售,再低檔的品牌便隨處可見。更低檔的產品只能在北京大紅門市場低價競銷。
杜鈺洲認為,中國服裝業如果再不轉變缺乏品牌實力的粗放型發展路子,那么隨著我國對W TO的承諾進一步減讓關稅,有可能喪失對國內中高檔市場的控制時機。他分析說,從國際市場發展趨勢看,在2005年將進入后配額時代,國際競爭更加激烈。雖然我們具有制造上的比較優勢,有接受產業轉移的有利條件,但世界服裝業的品牌創新中心,市場控制能力,新技術新材料等知識產權仍然主要掌握在發達國家手里。而中國服裝業的制造成本優勢正面臨著各種新型貿易保護和發達國家綠色標準門檻越來越高的挑戰,加上中國的制造成本必將不斷提高,這就使中國服裝業繼續走粗放型老路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
隨著世界紡織品服裝貿易進入后配額時代以及我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將為中國服裝名牌戰略提供更有利的國際貿易合作環境。此次參加全國服裝行業工作會議的業內人士一致認為,只要中國服裝業緊緊抓住戰略機遇期的國內外各種有利條件,就一定能加快實現名牌戰略的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