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工股份:加快海外并購步伐
5月11日,上工股份發布公告稱,關于公司收購德國FAG公司所持有的DA公司94.9%股份的意向書簽字儀式已于5月3日舉行,根據雙方商定,最終收購協議將在6月簽署。這意味著上工股份海外收購項目開始啟動,那么這對于上工股份的未來發展究竟起到怎樣的作用?這種并購模式有何深遠影響?有關這些問題,我們將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上工股份的基本情況:
上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最早專業生產縫制設備的大型骨干企業,也是我國縫制設備的重要出口生產基地。1994年上工實行股份制改造,上市發行A、B股,其中B股發行規模為7500萬股,A股為960萬股。上工股份就此成為中國縫制設備行業最早、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上市A、B股公司。公司的主要經營范圍為生產銷售縫制設備及零部件,縫紉機專用設備,制衣,生產銷售飲水機,飲用水,塑料制品,生產銷售汽車零部件,技術開發與咨詢等等。到2002年末累計產銷各類工業縫紉機已達600多萬架、家用縫紉機近億架,分別占國內總量的近三分之一和十分之七左右,社會保有量居全國前茅。除此之外,公司產品還遠銷亞洲、非洲、美洲和歐洲等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其實從上工股份上市初期的公開資料中,我們就不難發現其股本結構具有流通B股發行規模遠遠大于流通A股的特點,那么時隔九年,上工股份股本結構的這種特點有沒有新的變化出現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上工股份最新的股本結構的主要構成情況:
截止2004年5月13日上工股份股本結構
名稱 數量(萬股)
總股本 39,034
國家股 14,532
法人股 1,495
流通A股 1,794
流通B股 21,213
由上面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上工股份流通B股規模和流通A股的差距已經由最初的近8倍,擴大到了近12倍,這意味著其以吸引境外投資者為主的資本市場發展策略有逐步加強的趨勢。
之所以上工股份的股本結構具有這樣的特點,主要是因為其上市九年多以來一直未能達到在A股市場融資的條件。據上工股份證券事務代表介紹,在2000年、2002年上工股份都有過增發A股的計劃,但由于股市持續低迷、增發新股門檻不斷提高等原因,上市公司增發新股面臨的壓力有增無減,這使得上工股份在A股市場融資的計劃以失敗告終。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縫制設備行業業績具有很強的周期性,沒有連續性,而A股增發需要連續穩定的業績,這是縫制設備行業難在A股市場融資的主因。
久未在證券市場融資的上工股份此時急需解決縫制產業調整和技術改造等問題的,而且隨著中國加入WTO后,中國企業對外合作不斷增多,新項目投產和技術引進都需要資金支持。在這樣的背景下,急需資金進行業務擴張和對外合作的上工股份,意識到走出國門的重要性,并首先將目光投向了以境外投資者參與為主的B股市場。
經多方努力,上工股份成功在2003年11月7日至12日向德國FAG等定向選定的境外機構投資者發行了1億股B股,募集資金4280萬美元。這部分定向發行的股份將在2004年5月13日上市流通交易。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上工股份定向發行B股,不僅解決了資金短缺的問題并使自身的B股規模大幅擴大,而且這也是滬深B股市場擴容停滯三年以來的首次融資行為,上工股份因此而備受市場各方的關注。其實在上工股份發行境內上市外資股招股說明書中就已明確指出了此次募集資金的用途:其中的2430萬美元用以向德國FAG公司收購其控股子公司DA一定比例的股權,并借此實現對被收購公司的控股。而其余的募集資金部分則用來補充公司的流動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