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紡織論壇]杜鈺洲:迎接世界紡織工業發展的新世紀
5月24日在上海世貿商城舉辦的世界紡織大會上,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出席了會議并作了發言,他首先放眼世界,對全球紡織工業的發展趨勢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之后針對中國紡織工業的現狀以及特點對紡織企業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議。
在談及全球紡織工業發展狀況時,他說,信息化技術在紡織生產過程、營銷過程、管理過程和研究過程的普遍應用,將成為新世紀紡織工業全面進入數字化階段的重要條件,從而使快速反應機制成為現代紡織工業全球供應鏈/全球需求鏈的時代性特征。
對于未來世界紡織經濟的發展,他認為:社會經濟的更高需求是紡織工業不斷升級的重要拉動力,在此,他列舉了20世紀下半葉以來纖維消費與纖維制品國際貿易的關系,他說,在1980-2001年的21年中,世界人口增長了38%, GDP增長192%,纖維消費量增長91%,而纖維制品的出口總額增長了258%,比同期世界全部商品貿易出口增長幅度210%高出48個百分點。充分論證了人類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是紡織工業歷史性增長的外部條件。另外他還認為,結構調整是世界紡織工業產業提升的加速器,紡織企業要始終以創新能力為競爭的主要焦點。
接下來,他對中國紡織工業的特點進行了客觀的評述。他說,國內需求是中國紡織工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此,他談到了中國國內對防治經濟的三大需求:首先是對纖維消費量的需求方面,在中國人口從1981年的10億人增加到2003年的近13億人的過程中,國內纖維消費總量也從355萬噸增加到1500萬噸,中國消費增加量是同期世界增長總量的1/3,其中家用紡織品和產業用紡織品兩類消費的比重從20年前的約20%上升到46%,正在成為中國紡織經濟新的增長點。
其次的需求是擴大就業的需求。擴大就業是中國工業化面臨的最大難題。紡織工業從業人數在1980年為613萬,在2003年達到1800萬。中國紡織工業職工工資2003年比1980年按可比指數增加了3倍,并且已有《勞動法》和《最低工資規定》的保障條件。
最后一個需求是解決中國農民、農業、農村發展問題的需求。中國生產天然纖維(棉、麻、絲、動物纖維等)在1980年為302萬噸,在2003年大約是620萬噸,涉及到約1億農民的生計。
在談到中國紡織工業發展的特點時,他還說,市場化改革為中國紡織工業的崛起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對外開放與國際經濟貿合作,是中國紡織工業持續高增長的必要條件。在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產業布局向具有比較優勢的區域集中在東部沿海形成了紡織工業集聚帶,其中僅七個省(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福建、河北、遼寧)的32個縣(市)、36個鎮產業規模就占到全國的1/4。這些地區大量吸收全國農民來此就業,產業集群比較優勢明顯,具有很強的市場活力。而參與國際貿易有利于發揮中國紡織工業的比較優勢。勞動力低成本、素質較高和充分供給(WTO公布世界紡織工人小時工資,中國僅為0.69美元,是美國的4.85%,英國的5.42%,墨西哥的31.36%土耳其的25.65%);國產纖維原料約占世界30%(中國纖維總產量從1980年的347萬噸上升到2003年的約1800萬噸);20多年國際合作吸收了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從多種纖維到三大最終產品的完整結構體系、相關產業的互動條件和良好的投資環境,決定了對紡織工業投資的綜合成本優勢。
對于未來中國紡織行業的發展,他提出了幾點看法和建議,他說,中國的企業要積極融入全球化,支持我國政府加入WTO,并且要堅持WTO原則,維護中國紡織工業的合法權益。他還說,中國的紡織企業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盡快完成中國紡織工業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在此,他要求紡織企業要抓住三個結合點:一是質量、二是創新、三是要增強對全球市場的快速應變能力和細分能力,提高與世界各國同行廣泛合作的效率。他提倡要發展好與各國同業組織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世界紡織品服裝貿易向自由貿易體制回歸,必然帶來種種利益關系的調整,對于出現一些貿易爭議和摩擦是難以避免的,需要積極發揮政府和民間行業組織在不同層面的協商,化解矛盾和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