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機行業:科技決定企業發展
縫制機械產業作為一個傳統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使中國成為世界縫制機械最大的生產國,并且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如何使縫機生產大國成為生產強國?這其中除了要有市場的需求,科技的進步也是促進一個重要的因素。
行業科技統計指標
行業現有國家級實驗室1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2002年R&D人員1824人,R&D投入經費2億元;獲得地方重大項目的項目2項,支持金額7800萬元;行業擁有發明專利59項;獲得國家科技獎勵的成果20項。
“十五”國家科技計劃對行業的支持
十五期間,列入國家“火炬計劃”3項:GEM500自動高速繃縫機(2002)、JK-8668-UT高速繃縫機(2003)、多功能家用縫紉機(2003);列入“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1項:低音高速包縫機(2001);列入“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3項:多功能家用包縫機(2002)、YD-CXZK-98電腦刺繡機控制系統(2003)、GK31030高速三針繃縫機(2000)。
引進國外技術、關鍵裝備和成套設備數量及用匯額
“八五”期間,我國進口縫制機械自動加上線1條,用匯3400萬美元;“九五”期間,我國進口了價值30萬美元的國外加工線和2400萬美元的加工中心。
有代表性的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情況
隨著科技迅速發展,機電一體化和智能化技術已在國際縫制機械領域內逐步成熟并不斷發展,電腦控制系統在家用、工業用縫紉機和刺繡機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引進并研究電腦控制系統,進入機電一體化產品的研發階段。80年代末,在電腦刺繡機領域內首先取得成功。控制系統的質量逐步穩定,使刺繡機的產量從幾十臺發展到上萬臺。
上世紀90年代,科技發展和電腦技術的日趨成熟,機電一體化技術在縫制機械其他產品上也有所突破,如:電腦控制自動平縫機、電腦控制曲折縫縫紉機、電腦控制鎖眼縫紉機等。除了產品的機械結構外,電控系統中的控制器、伺服電機和驅動器等控制元器件已有多家企業開發,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質量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改造提升行業的典型案例
北京興大豪電腦控制設備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北京市一輕研究所。上世紀80年代后期,該所接受了輕工業部“關于電腦刺繡機控制系統研究開發”的項目,開始進入信息技術領域。電腦刺繡機控制系統在當時是作為縫制機械行業向機電一體化方向發展的高新技術,對提高產品科技含量,促進行業技術進步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一輕研究所的科技人員在短短的數年內就開發出電腦刺繡機控制系統,并與企業合作試驗取得了成功,從此,結束了刺繡機控制系統依賴進口的歷史。
隨著電腦刺繡機行業的發展,需求量日益增多,不僅產品質量逐步穩定和提高,品種增多,而且使電腦刺繡機產量大幅度增長,達到了年產3萬臺的能力,替代了部分進口,企業也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在此基礎上,興大豪公司又與企業合作,進一步開發其他電腦控制縫紉機系列產品,對促進行業技術進步,加速實現全行業的機電一體化做出了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