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開平市成為我國紡織服裝重城
- 在關注江門傳統產業競爭力過程中,來自開平市紡織服裝產業的的一組數據引起了專家的注意:2003年,開平市紡織化纖服裝完成工業產值153.18億元,增加值25.25億元,占該市工業增加值的67.33%,稅利、出口等多項指標均占該市的半壁江山。從某種意義上說,開平的紡織服裝產業就是江門紡織服裝產業的一個縮影。
紡織產業鏈完整
開平市的紡織服裝產業已經形成了一條從原料生產到紡紗、織布、整染、制衣一條龍的完整產業鏈,行業內部生產環節緊扣,具有從原料到終端產品既能“連體”發展又能自我“處置”的能力。
該市擁有棉紡環錠紡3萬錠,全部生產精梳棉紗,年產量為5000噸,擁有氣流紡6888頭,年產量達3.3萬噸,設備先進,產品質量檔次高。目前,該市紡紗能力初具規模,產能總量在3.8萬噸以上。開平現有織造企業13家,紡織設備已超過2.5萬臺套,其中織機1600多臺套全是無梳機,有40條聚酯化纖產品的生產線,年產量達58萬噸。該市主要生產牛仔布,年生產量超2億米,產品檔次高,花色品種多,2003年牛仔布出口值超20億元,其產量和出口量占全省三分之一,在規模上具有一定的優勢。
開平市服裝生產加工企業約為233家,其中牛仔服裝生產加工企業220家,占總企業數的94%。平車數量為16300臺,牛仔服裝的產量為10800萬件,占服裝總產量的97%以上。一批規模企業在全省同行綜合實力為前茅,如富琳公司入選“2003年廣東十大牛仔服裝優勢企業”。
此外,開平還匯聚了一批高素質的紡織專才。紡織企業在不斷壯大的同時,也引進和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和熟練工人,目前全市從事紡織業的員工有2.88萬多人,其中紡織專業技術人員1500多人。專業技術人才的大量涌現,為發展高新技術、搶占技術制高點提供了保證,也為開發新產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鱷”企業領舞
開平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壯大,與一批規模龍頭企業的輻射和牽引作用不可分割。2003年,該市紡織產業實現產值146億元,擁有規模以上企業282家,其中以開平滌綸企業集團為龍頭的化纖業,產值占全省的77.39%,開滌是中國300家最大股份制企業和廣東省第一批重點發展70家的大型企業集團,入選2003年中國企業500強。華士達制布有限公司是全國聞名的無紡布生產企業,該廠的系列產品是廣東省名牌產品;開平“牛仔”被行家稱譽為“廣東大軍”,全市有牛仔布和牛仔服裝生產企業233家,大部分為“三資”企業,年出口牛仔布9570萬米,年產牛仔服裝980萬打,已成為廣東的牛仔服裝生產和出口基地,同時,開平也已經成為全國三大無紡布生產基地之一。
開平市紡織服裝業的很多品牌也在國際市場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春暉牌滌綸長絲、華士達無紡布、富琳服裝等20多個牌子是廣東省名牌產品,奔達有限公司的氣流紡紗產品達到了國際紡織界認可的質量標準——Belcoro,屬歐洲免檢產品;平達棉紡廠的產品質量全部達到國際最先進的烏斯特公報5%以內最高水平;興時年服裝有限公司生產“EASY”牛仔服裝是歐洲五大品牌之一,與蘋果并列。
當然,一批集紡紗、織布、染整、服裝生產于一體的規模企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許多單紡、單織、單染和服裝專業生產的單功能中小型企業。
存在問題與對策
在整個江門市來看,開平的紡織服裝產業已經形成自己的規模和優勢,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品牌未能形成全面優勢,雖然也有一批紡織服裝的著名品牌,但存在著加工生產多、自有品牌少的現象,部分外資企業和絕大部分民營企業品牌基礎十分薄弱,培育滯后,特別是服裝制造業,大部分沒有自己的品牌,主要是以貼牌生產加工,產品附加值不高。
與紡織技術人才相對充足相比,開平市服裝生產企業專業技術人才并不多,大多數服裝企業只是憑經驗靠模仿來組織生產,沒有能力開發有自己特色的新產品,制約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同時,民營企業管理基礎薄弱、缺乏管理人才,阻礙了企業發展,因而集聚力、競爭力提高不夠快。此外,該市未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紡織服裝銷售流通市場,牛仔服裝生產名城的面貌也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
業內人士認為,開平市在做大做強紡織產業的思路前提下,必須做好區域性紡織工業園區的發展規劃。大力實施名牌戰略,發展名牌產品,做強扶強名牌企業。此外,政府還要扶持企業向上申辦自營出口的優先審批,財政給予專項貼息技改創新等政策扶持,把企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