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04上半年度:幾個行業關鍵詞
- CEPA(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的簡稱):相信很多人在年初的時候還沒有弄清CEPA的真實含義,這個拗口的詞匯從口中讀出的時候還是那么的陌生,讓人不敢確定。但隨之而來的報刊雜志中關于各個行業紛紛和CEPA“喜結良緣”的報道卻是鋪天蓋地。仿佛誰一旦和CEPA掛上,便一準能賺個盆滿缽流。3月31日,京、滬、穗三地CEPA商機中心的開通,則進一步加速了這一過程。一向敢為天下先的浙江這次也是當仁不讓,早在1月14日,由浙江省政府主辦, 2004香港·浙江周--浙港民營企業峰會在香港舉行 。這也是今年元旦《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正式實施之后,內地省份首次赴港舉行的大型經貿活動。浙江臺州寶石縫紉機有限公司董事長阮小明在峰會上發言。浙港兩地的民營企業家就如何抓住CEPA實施的機遇,進一步發展浙港經濟交往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協議的簽署,讓不少浙江企業找到了“二級跳板”,紛紛把香港作為進軍海外市場的最佳通道。在 “浙江·香港周”上,好多浙江的企業家明確表示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的打算,準備、利用香港的“窗口”作用及其在金融、物流、法律等服務領域的優勢,與外商“零距離”接觸,擴大國際業務,以促進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然而CEPA簽署實施后,會給我們的服裝機械制造行業帶來哪些可能的變化?有關分析表明,假設我們內地的產業在原材料、零部件等方面并不依賴進口,而是就地取材的話,那么CEPA對這一塊的影響不是很大。而一些港資的企業主基于內地的勞動力成本、地租等的相對低廉,即使是在實行了零關稅后,去掉這一關稅因素,暫時也應仍然留在內地。但CEPA讓內地制造業面臨全新機遇是兩地高新技術產業合作的新契機這一點卻無庸質疑。有報道稱,CEPA的導入會使得內地企業的引資難度加大、香港制造產業大擴張。去年的CISMA展會上,來自香港的幾家服裝機械生產企業的展位給參展客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此次CEPA的簽署,會使他們具有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從“大縫機”概念上說,我們的產業格局會在CEPA之后有一個全新的狀態。
質量年: 隨著3月1日田民裕理事長的一篇《加強質量管理,實施精品戰略,把全行業的產品質量提高到新的水平》的報告在中國縫制機械協會七屆三次理事擴大會議上的宣讀,縫制設備行業進入了“質量主題年”,去年的主題是“創新”。這個主題的確立和我們的“國產化”之夢息息相關。為什么“中國制造”總是和國外的同類產品就差“一口氣”?田理事長說,這口氣主要差在我們在制造過程中沒有人家認真、負責、考究,每個生產環節把關不嚴。為此,質量年就是要提倡“出精品”,加強品牌建設,讓我們中國制造的產品享譽海內外。
擬上市:2004年上半年,“擬上市”成了行業中點擊率最高的詞匯。5月18日經國務院批準,中國證監會正式發出批復,同意深圳證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場內設立中小企業板塊,并核準了中小企業板塊實施方案。中小企業上市終于在經過漫長等待后成為現實。
而一切在5月28日揭曉,首輪中小企業IPO成功的8家“新面孔”中,無一例外是民營企業。各大財經媒體于近日的報道中更是在中小企業板“新鮮出閘”后熱衷于為這些上榜新貴們排出個人身家座次。一時間熱鬧無常。
在早些時候的一些報刊刊出的64家“深圳創業板種子全景圖”中,中捷縫紉機以2002年銷售收入4.28億元,利稅6 000多萬元,近三年中捷公司人均銷售收入、利稅以及產品科技含量和品質在國內同行業中名列前茅的形象見諸報端。這家企業可望在近期內成為本行業成功登陸中小企業板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合資、合作和并購:2003年10月21日,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由德國百福(PFAFF)機械工業公司和中捷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簽署了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投資組建上海百福中捷工業有限公司。當德國百福(PFAFF)的CEO Berg所說的“如果不出意外,明年,全世界縫制設備用戶將會用更低成本享受最先進科技與優質質量的產品”的話正在一步一步的成為現實之時,業內的另一家更加老牌的上市公司上工收購DA(德國杜克普愛華)之事也越來越讓世人在經久的迷霧里盼到了他們終于要踏上紅地毯的那一天。業內人士對這家企業的讓人眼花繚亂的資本運作背后的股權如何配置、如何進行跨國人力資源的招聘和整合一系列問題充滿期待。除此之外,法國力克與Investronica Sistemas并購交易在今年上半年度也頗為引人注目。在國內則有中捷收購海獅,杰克收購奧訊┄┄2004上半年,稱得上是不折不扣的“合資、合作和并購年”。
機械城和縫制設備城:行業集聚效應的形成和現代化物流的需要使得大型的“服裝機械城”項目的建設成為了一種趨勢。5月21日,在北京京瑞酒店召開的“北京國際縫制設備城”項目籌備會,預示著這個行業的“造MALL”運動,“一南一北”遙相呼應的局面將最終形成。盡管叫法上“北京國際縫制設備城”看起來的商業味并不濃烈,但是籌備會上明確的“將按市場化運作”的開發方式則暗示著這個項目無疑也將在商業上大有作為。戲去年12月份開盤的“上海國際服裝機械城”,一路高歌,以“聯合建設”的模式聚攏了大量的人氣,但也因為這一項目在行業內的前所未有,而引來諸多業內人士的觀望和猶疑,就算是大連萬達的“3W”式的“訂單地產”模式,也不能說是“零風險”,所以當然怨不得很多企業“入駐當謹慎”了,盡管目前二期項目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廣告宣傳攻勢,但是想要吸引業內企業更多的目光,一個是要獲得政府政策支持的力度,確保建城的初衷不支搖;二是擺正自身的定位,力求高起點,符合更多企業入駐的行業需求;三是要創造更好的營銷模式,商業地產畢竟不比住宅地產,確保自身的資金鏈不至斷裂,是其項目降低投資風險和能否取得最終成功的關鍵所在。
杭州會議:4月27日,被稱作“西湖論劍”的“中國縫制機械市場營銷現狀與發展座談會”在杭州召開, 這是一次國內經銷商集中參與的大會。與會的經銷商們就目前業內存在的兩大陣營——即經銷商和制造商之間存在的問題紛紛發表了看法。這些看法根據以后的發言稿和會議記錄看,明顯地分成了兩派的觀點。有支持經銷商發展自有品牌,有主張經銷商應該安守本分,但無論如何評說,行業品牌的“國有化”比率才是所有爭論的題中應有之意。
SA8000(社會道德責任認證標準):浙江杰克縫紉機公司的總經理阮吉祥在接受上海某報紙記者采訪時說:“我們較早知道了這個標準,目前已做好應對準備。我們沒有用童工,也有條件完善的員工宿舍,我們還與其他國內企業一樣建立了工會。” 5月前,由珠三角地區外貿戰線上傳來的有關定單附加SA8000條款的信息絕非空穴來風。包括杉杉集團在內的一些長三角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老總們表示了對這一條款的關注。作為全球第一個“社會道德責任認證標準”,SA8000標準認證要求企業在賺錢的同時也要承擔社會責任。在對工作環境、員工健康與安全、員工培訓、薪酬、工會權利等具體問題上,該標準都有最低要求。近年來,該認證已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跨國公司訂單的附加條件中。有報道說,現在有超過50%的跨國公司和外資企業表示,如果該標準實施,將重新與中國企業簽訂采購合同。但中國企業家聯合會有關人士認為,SA8000標準認證并非國際通行標準,對中國并不適用。人大勞動關系學院教授常凱則表示,這個認證并非為所有跨國公司使用,比如NIKE公司在亞洲區使用的就是由美國公平勞工協會制定的FLA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