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憂外患:國產紡機面臨嚴峻考驗
- 在經歷了上世紀末金融危機的風雨洗禮之后,中國紡機行業迎來了一段“黃金時代”,在中國加入WTO以及國內外寬松的宏觀經濟政策背景下,國內一些大型的紡機廠獲得了長足發展。然而,“福兮禍所伏”,歌舞升平的大好形勢使很多國產紡機廠商都喪失了憂患意識。
而今,內憂外患重又襲來,若不及時調整心態,做好應對準備,紡機行業當岌岌可危矣!
全球紡織品配額將于2005年1月1日取消,紡織品服裝出口會大幅增加,這就意味著中國紡機企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市場機會。
但是,市場雖然存在,真正占領市場卻并不容易,紡機行業面臨著內憂外患雙重擠壓,日子并不好過。
中國是世界上重要的紡織服裝機械生產基地與消費市場,但也一直是紡織機械進口最多的國家之一,特別是一些速度高、智能化程度高的紡織整機和零部件,更是嚴重依賴進口。
據中國紡織器械工業協會會長高勇介紹,內地的紡織機械生產企業已經開始注重技術創新。
目前,部分國產紡機技術上逐漸接近國際水平,基本可以替代進口。從去年起,國產紡機更是憑借"價位實在,售后服務較好"的優勢,使進口紡機數量大幅下降。
最近,廣州柏迪集團新研制出了PS六○○型高速劍桿織機,最高轉速為每分鐘600轉,這是內地自主研發的第一臺超過每分鐘500轉的織機。
但內地紡織機械生產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普遍還很弱,可以說是"大而不強",表現在機械制造能力不強,先進裝備的研發能力和自動控制系統的研發能力不足。
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紡機企業主要利用買進的設備仿制。之后,引進大量先進設備,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取得技術。但近幾年來,紡織機械買技術的路越走越窄。
造成這種現象的表面原因是國外投資者選擇在中國投資建廠,帶來了大量進口設備,其深層原因則在于中國紡織機械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缺少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技術,產品更新周期長,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
另外,內地紡織機械企業對研發上的投入也比國外要少得多。國外企業用于研發的投入占銷售額的8%~12%,而內地企業紡織機械行業的總體研發投入只占銷售額的1%。
專利攔路
國產紡機的壯大,引起了國外紡機企業的警覺。為了爭奪中國市場,國外紡機巨頭正通過實施專利戰和本土化戰略,千方百計地打壓中國紡織機械制造企業。據悉,江蘇等省生產的國產化纖設備、棉紡設備已開始遇到有關專利權方面的國際爭執。
對國內紡機行業而言,在"不見硝煙的專利戰爭中",首當其沖的是那些在行業中領頭的企業,作為國外同類產品的市場爭奪者,它們已經成為國外競爭對手攻擊的主要目標。
專利戰的背后是產品權利、市場份額、經濟效益的爭奪和再分配。
為爭奪中國市場,國外紡機制造商正大力實施本土化戰略。如德國"格羅"織針已在煙臺投資建廠,收購當地的針織器材,聘請當地的熟練技工,生產的產品供應全球。
瑞士著名的紡織設備廠蘇拉紡織集團也在中國成立了一家新的生產廠,現正計劃擴建。公司總裁菲舍爾表示,預計今年公司70%的銷售額將在亞洲實現,其中一半是中國市場。國外紡機制造商在搶占中國市場的同時,也搶走了中國企業的技術人員、熟練工人和營銷人員,使我國的紡機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擠壓。
缺啥補啥
專家建議,國產紡機要想打"翻身仗",就要從自身的缺陷尋找突破口,這分兩方面。
一是靠技術創新,開發自己特有的技術,提高原創技術比例。一家紡織企業老板說:"國產紡機在新產品的開發和研制方面難以跟上紡織業的快速發展,自主開發高端新產品已迫在眉睫。"國產紡機雖然在不斷壯大,但紡機產品品種太少,遠遠滿足不了全國市場的需求。全國共需1500多個品種的紡機,我國卻只有100多個品種接近國際水平。
專家認為,隨著我國紡織工業的發展模式逐漸由規模擴張型向技術進步型的轉變,我國紡機行業的市場環境必將出現較大變化,紡機行業也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以適應這種變化。只有以質量為基礎,以科技進步為主線,才能促進紡機全行業健康適度發展。
對市場需求重新定位,從開發中高檔產品、增加產品附加值,增強產品可靠性、加快產品更新,降低產品成本和提高性價比入手,努力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技術,盡快填補國內紡織機械中高檔產品的空白是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二是要積極關注國外環境,僅有的一點專利知識遠遠不能攻克競爭對手給企業設下的一個個專利壁壘,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利用專利規則,保護自己,應對挑戰。
專家建議,紡機企業應未雨綢繆,做好應戰準備,同時創造條件,盡快走出小區域辦廠,到國內的紡機需求大省,到越南、柬埔寨等國建廠。在開拓市場的同時,也可避開知識產權壁壘。
而目前江蘇、浙江一些企業已經走在前面,先后在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等國建了自己的紡機廠。
修好內功,積極應戰,只有這樣,國產紡機才能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
技術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