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機產業十年備忘錄
10年征程
在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編輯的《中國縫紉機發展史》的前言中寫道:“中國縫紉機產業的發展,在我國產業發展史中有十分重要的典型意義。”作為服裝的生產企業是最能了解縫制設備所賦予服裝制造業的生命活力了。1994到2003年中國縫制機械行業作為服裝業的上游產業伴隨著中國服裝業的發展,通過自身積累和不斷創新,走出了一條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在改革中求發展,在穩定中求前進的奮斗之路,顯示出了頑強的生機和活力。十年中,有很多是值得回憶和記載的……
十年來,中國的縫制機械行業伴隨著服裝業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服裝業成為我國發展最快、出口創匯最多的產業,這段時期又以黨的十五大為界分為兩個階段。
前一個階段可以概括為粗放式發展階段。我國的縫紉機產業因為服裝業的拉動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時期,我國的服裝產品和縫紉機都因質量相對穩定、價格低廉得以迅速打入國際市場,使中國一躍成為了世界的服裝和縫紉機生產大國。但這種粗放式發展也造成了產品結構單一、技術含量低、品牌效應差等弊端,而且縫制機械業的技術進步也明顯地成了制約中國服裝業進步的軟肋。
黨的十五大召開以后,我國服裝行業進入了一個“結構調整、轉軌升級”的新時期,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最重要的服裝生產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創匯連續七年列世界首位,具有無可比擬的競爭優勢。伴隨著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以及世界范圍內縫制機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移,中國的縫制機械行業抓住了這一良好的機遇,開拓創新,苦練內功。更重要的是,隨著中國加入WTO,紡織服裝、鞋帽、箱包、裝飾等行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對縫制設備的需求及產品品種、質量、檔次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縫制機械企業也在不斷地技術創新和加強管理中提升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目前,我國的縫制機械業已成為中國最具競爭優勢的產業之一,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縫制機械生產中心和銷售市場;世界上所有著名的縫制機械生產企業如“重機”、“兄弟”、“百福”、“飛馬”等都在中國建立了合資或獨資企業,生產全面向中國轉移,世界范圍內的技術、資本及人員的流動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縫制機械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高速平縫機、高速包縫機等常規產品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時,經過多年的培育,行業中已經形成了以“標準”、“上工”、“飛躍”、“中捷”、“寶石”、“海菱”、“杰克”、“北方天鳥”等為代表的一批名牌企業和產品。
外資篇
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世界縫制機械行業進行了新一輪的更深層次的重組和更大規模的產業轉移:在國際上,因急劇上升的勞動力成本導致了縫制機械產品的價格上揚而無法為國際市場所接受,嚴重威脅了所在國縫制機械產業的發展。我國臺灣地區的縫制機械行業全面移師大陸;日本等國家的縫制機械廠商幾乎無一例外地先后到中國和東南亞投資建廠,變商品、技術輸出為資本品牌輸出,直接進入中國市場。可以說世界縫制機械工業的生產和銷售中心正在向中國轉移。
1994年,日本飛馬縫紉機公司以2.5億日元獨資在天津西青區經濟開發區成立飛馬(天津)縫紉機公司。占地33662平方米。生產飛馬W系列包縫機(車殼底盤在日本加工,在天津裝配生產)。
1994年日本兄弟工業公司在中國陜西省西安市與標準縫紉機公司合資興辦的標準兄弟有限公司正式投產,生產高速鎖式線跡工業縫紉機,縫速最高達5500轉/分。
1995年8月11日,日本重機公司和中國新興集團總公司簽約成立合資企業,命名為“重機新興工業有限責任會社”。重機公司通過在中國建立生產基地之舉,計劃把平縫機系列機種的60%強投放到中國生產,而日本國內的大田原工場主要是生產高擋次平縫機,分工進一步明確。
1997年臺灣高林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投資建立“高林機電實業(深圳)有限公司”,投入巨資新建了生產818系列高速平縫機的工廠,2000年已形成年產12萬臺的能力。其737、747、757系列高速包縫機與日本飛馬、大和、重機、兄弟等公司的高速包縫機產品形成競爭格局。
中捷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與具有百年歷史的世界著名的德國百福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合資組建“上海百福中捷工業有限公司”的協議,并于2003年10月21日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簽字儀式。中捷與百福的合作標志著世界上又一家著名的縫紉機生產企業將尖端技術引入中國,與中國企業實行優勢互補,有助于中國縫制機械工業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企業篇
十年來,以資產為紐帶,通過市場組建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大企業集團取得了積極的進展。
中國標準公司在這一時期內致力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公司分階段、分步驟地對企業進行了全面改革、改制,解決了國有企業減員增效、主輔分離的兩大難題,建立了法人治理結構,最終對企業成功進行了股份制改造。
飛躍縫紉機集團公司是我國縫制機械行業民營企業的代表。飛躍于1997年,兼并浙江第一工業縫紉機廠,成立了飛躍集團五區。1998年,控股收購杭州天工杜邦縫紉機公司,組建杭州三和縫紉機有限公司,從而建成了國內最大的繃縫機生產基地。近幾年來,在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提高產品質量、積聚技術力量、開發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方面狠下工夫,2004年3月份,占地2平方公里的飛躍工業城建設項目隆重開工,這標志著飛躍集團向世界級優秀縫紉機企業邁開了新的一步。
中捷公司自1994年成立以來,通過多年的努力拼搏,已成為中國縫制機械行業最大的工業縫紉機生產與出口基地之一。該公司生產平縫、曲折縫、包縫、繃縫、套結、厚料、釘扣、鏈縫等八大系列八十多個品種的工業縫紉機,基本涵蓋了國內行業能生產的大部分品種,獲得14項國家專利。
北京興大豪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積十余年在縫制設備電腦控制領域的科研、開發、生產以及與縫制設備廠家配合的豐富經驗,為全國縫制設備廠提供全套自動化電腦控制設備,是行業內的一家高新技術企業。
股份篇
“十五”初期,行業內以推進規范的股份制改革為重點、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的企業改革不斷深入。目前國內縫制機械行業共有四家上市公司:西安標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上工股份有限公司、中捷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北方天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12月10日,國內縫制機械行業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上海工業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創立大會在滬舉行。2001年上工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對上海輕工系統縫制機械行業的資產重組與整合,一個具有一定研發能力、產品品種相對齊全、初具與國際同行大公司競爭規模的新上工已經形成。2004年5月,上工股份有限公司與德國FAG公司的控股股東INA公司就上工股份收購德國FAG公司所持有DA公司94.98%股份的意向書在德國柏林總理府簽字,中國總理溫家寶、德國總理施羅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