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MA暢想
CISMA2004開幕在即,作為行業內一年一度的盛事,今年已屆第十八次。以人的青春為喻,CISMA正值妙齡韶華、而對于中國縫制設備生產行業的蓬勃發展,CISMA則如同一管史筆、一位判官和歷史的見證人。CISMA同樣歷經發展,不斷完善,從滿足行業需要、到形成對外交流的窗口,客觀上更起到了從提供扶持企業進步的杖策、展示企業風貌的舞臺到積極能動地促進企業自身和行業,甚至跨行業普遍意義上發展的無可替代的作用。
行業的驕傲――CISMA的前身是計劃經濟體制下,輕工業系統縫制設備范疇,從生產、物資調配到產品分配諸環節的終端模式,所謂年度“產品展樣訂貨會”,始于1987年,上海華聯縫制設備有限公司展覽部經理吳怡君先生介紹說,首屆展會在南京拉開帷幕時,展區面積不過2300平方米,之后分別在寧、杭、京、滬連續舉辦,展區面積逐年擴大,到2003年展會規模已達57,000平方米,參展單位906家。盡管有SARS、海灣戰爭以及世界各地恐怖主義活動的不利影響,展會依舊非常成功;CISMA2004則未到開鑼已是先聲奪人。據悉展覽面積將突破70,000平方米,當今世界服裝機械行業著名國際品牌和國內骨干企業、經銷商,共計1104家將于9月8日至11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齊聚亮相,各個企業無不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如有的欲收“一鳴驚人”之效,故而深藏不露,有的則取先入為主之勢,充分利用時間與空間(平面與立體媒介)為企業形象錦上添花。
十八年來,CISMA從默默無聞的訂貨會逐漸躍進世界三大展列,并將于近期內最終成為世界最大規模的服裝機械國際展會。用吳怡經理的話說是“行業的驕傲,反映了我國縫制設備生產伴隨服裝產業發展而取得的驕人業績。”
國際的窗口――改革開放的春風為縫制設備這一傳統工業注入了新鮮活力,歷屆CISMA見證了行業方方面面的發展、并成為國內企業為世界所認識及其產品出口的渠道,另一方面,國外企業出于開拓市場的目的,也通過這樣一個交易的平臺獲得了巨大的利益。1995年起國內合資浪潮初起,而首家國際品牌日本勝家在滬建廠后的CISMA初次登臺竟然是安排在了地下室臨時擴充的展位。隨后的合資、改制使行業無論從內部還是外部都受到春雷般的震撼,與外界在規模和質量上的差距顯現無余、四平八穩固步自封的生產模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時候。于是,在服裝行業迫切需求、國際知名品牌的沖擊和引導雙重作用下,以上工、標準為龍頭的國有企業、以飛躍、中捷為代表的民營企業突飛猛進,其產品不僅迅速覆蓋國內市場,繼而走出國門,在CISMA展會上也以優越的性能價格比吸引著相當比重的國內外客商。
從展會本身來說,有此雄厚的產業基礎為背景,在主辦單位:中國縫制機械協會、輕工業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公司和承辦單位:北京時瑞展覽有限公司、上海華聯縫制設備有限公司的精心策劃組織下越辦越好。著名的科隆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的加盟不僅意味著展會質量本身的提升、國際影響的進一步擴大,CISMA最終成為國際一流展會和中國作為世界服裝機械生產、交易中心的象征就此將水到渠成。
騰飛的平臺――CISMA是行業發展的縮影,但對于參展者無論如何還是會因“人”而異。譬如對業內佼佼者,CISMA是眾目聚集的梯形臺、對初具規模的企業,CISMA是左顧右盼的參考席、而對于后來者,CISMA是企業成長的搖籃、對比借鑒的鏡子。總而言之,在信息化、集約化、大規模產業鏈化發展的今天,任何一家企業都不可能再獨向一隅地閉門造車。因此,今年的CISMA不僅企業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與投入,參展規模與質量也定然會讓人刮目相看,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參展廠商需為突破標準展位實行展區“特裝”的就達261家;主、承辦方面則總結了往屆CISMA的經驗和不足,在招展、布局、服務上費盡心思,在出版宣傳、發行物上充分利用媒體的優勢和多媒體介質的鮮明快捷,將不僅能使參展、采購雙方更加滿意,CISMA2004也必將在專業人士、服裝行業以及世人面前呈現嶄新的形象,并進一步擴大其國際影響。
CISMA,一曲行業發展的頌歌、一面向世界服裝機械生產大國、強國勝利進軍的光輝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