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服裝業強勁發展的三大態勢
市場走勢預測:女裝銷售市場將呈平穩增長之勢,品牌文化在女裝市場將逐漸受到重視,開始從單一追求款式向品牌化轉變;童裝大有持續升溫之勢,我國 16 歲以下的兒童有 3 億多,占全國總人口的 1/4 ,童裝充滿活力和擴張力,很可能成為繼男裝、休閑裝和女裝市場之后的又一股熱潮;男裝的傳統正裝短期內難有大的銷售增幅,適應國際服裝休閑潮流、寬松、舒適和自由的休閑裝大有攀升之勢,品牌化、個性化仍是其主要特點;具有環保、健康和舒適性、安全性的以天然原料(全棉、純羊絨)織成的針織內衣市場形勢看好;保暖內衣市場如繼續導入束身、美體概念,仍有潛力可挖;皮裝市場將朝著款式與品牌相結合的方向發展;行業內規模以下企業呈強勁發展之勢。
日益注重品牌服裝的連鎖經營
服裝企業越來越注重自己的品牌建設,品牌服裝都希望進行全國連鎖經營。近年來,服裝需求出現了追求高品質的傾向,消費者受品牌理念和流行趨勢的影響進一步增強。順應市場的變化,企業品牌意識凸現,更加注重在產品定位、廣告定位和品牌宣傳等方面的攻勢,一些中高檔品牌服裝,特別是市場上占有率高的品牌服裝,連鎖經營發展很快,銷售量增幅較大。一些品牌在全國市場或區域市場的流動性不斷增強,品牌效應更加明顯。
“ 做品牌 ” 的意識日益強烈。一是廣告越做越火、越做越大。法派、報喜鳥、美特斯邦威等大筆投入廣告資金,四處尋找轟炸目標;莊吉在 2002 年的廣告投入一舉超過 5000 萬元;最火的是波司登 1500 萬元央視黃金時段的高鵝絨羽絨服 “ 登月 ” 廣告。二是知名品牌不斷向縱深發展。杉杉斥巨資啟動 “ 人才與品牌工程 ” ,以 “ 百年大業,以人為本 ” 、 “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 的覺醒意識推動品牌工程的深度發展;報喜鳥則一步跨出國門,與世界紡織巨頭瑪佐托集團強強聯手,走捷徑打造世界級知名品牌;東北虎和白領巧用了一下時尚,便在 “ 一夜之間 ” 名利雙收。三是名星代言品牌風起云涌。梁家輝、張柏芝出任法派形象大使,報喜鳥請臺灣影星任達華代言,七匹狼請出黎明加盟,世界級影星布魯斯南與鞏俐共同演繹夏蒙西服。
區域品牌初現規模。一批已經具備了一定規模、實力和品牌的集群企業現已成為區域品牌的形象代表,他們以自己的企業品牌影響力有效地提升了區域品牌效應。 2002 年,寧波的男裝、杭州的女裝、沙溪的休閑裝、均安的牛仔、青島的針織、南海的內衣等一批區域品牌已成為區域品牌的開路先鋒。
國際化多品牌戰略顯現。據媒體報道,鄭永剛公開聲稱到 2010 年,杉杉集團服裝板塊至少要擁有 30 個不同風格和定位的品牌,且其中 60 %為國際品牌,要做成一個服裝品牌的帝國。苗鴻冰、周少雄等也各自開始了多品牌戰略的實戰。他們都從戰略上瞄準不同消費層,實施產品的多樣化定位,打造不同的品牌,以充分吸納不同顧客群,拓寬自己的經營領域,提升經營業績。
現實地看,整個服裝業不僅經營觀念發生著巨大變化,既要向生產要質量,更要向物流要效益,而且品牌經營也靈活多變。買斷經營、特許經營、連鎖經營等新興方式逐漸興起,專賣店遍地開花。
市場走勢預測:居民需求檔次的劃分將日益清晰,中低檔為主的需求傾向將轉向以中高檔需求為主,特別是高檔需求的份額會有一定的增長,消費差距繼續拉大;在品牌需求方面,中高檔品牌需求也呈快速增長之勢,少數品牌爭霸市場的格局將被多品牌競爭格局所取代;行業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改善企業內部以及整個供應鏈各個環節的管理、調度及資源配置,迅速適應客戶的新需求和市場新機遇的能力,已成為企業贏得競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經營模式迅速與國際接軌,特許與連瑣經營將成為主流模式。
銷售價格與行業利潤繼續走低
這幾年,服裝市場競爭十分激烈,降價、打折持續不斷,服裝價格持續走低。從 1998 年起,服裝價格已連續 3 年為負增長, 2001 年我國衣著類消費價格比上年下降 1.9 %,其中服裝零售價格比上年下降 1.5 %。 2002 年服裝價格比 2001 年下降 2.3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 2002 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 0.8 %,而其中的衣著類商品消費價格同比卻下降了 2.4 %。
降價促銷活躍了服裝市場,也促進了銷售額的上升,有效地滿足了人們追求新、奇、美的需求,一季多衣成為人們的消費時尚。統計資料表明, 2001 年人均衣著消費支出 581 元,比 1995 年的 479 元增長 21.3 %,年平均增長 3.3 %。消費比重從 1995 年的 13.6 %下降到 2001 年的 9.9 %,減少了 3.7 個百分點。 2002 年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衣著支出為 427 元,比 2001 年同期增長 11 %,占消費總支出的 8 %。尤其是成衣消費率上升較快, 2001 年比 1995 年上升了 10.3 個百分點。另有市場調查顯示: 50 %的人購買服裝選擇在換季打折之時,而在換季開始和流行期價格較高時購買服裝的人僅占 37 %。
然而,在產值和銷售增長的同時,由于內外銷價格的不斷下滑,服裝行業的利潤率反而出現了下降的趨勢。行業產值利潤率 70 年代約 8 %、 80 年代為 5 %,目前已降到不足 4 %。據中國服裝協會調查統計:服裝行業的產值利潤率 2001 年比 1998 年下降 2.3 個百分點。其中,襯衫下降 4.3 個百分點,西服下降 0.8 個百分點,童裝下降 3.2 個百分點,羽絨服下降 0.1 個百分點。
市場走勢預測:今后幾年的國內服裝市場仍將是買方市場,需求約束型經濟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但市場發展空間仍然較大;面對全球化的市場,不斷創新,打造企業、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已成為服裝行業實施 “ 走出去 ” 戰略的當務之急;生態紡織品和綠色環保服裝的開發與生產將成為新的熱點;短期內微利狀態難以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