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知識產權工作會議在上海召開
2004年9月6日,協會知識產權工作會議在上工股份有限公司召開。出席會議的有上海縫制機械行業協會鄧盤明、上海縫紉機研究所衛海春、王偉剛、蔣敏強以及標準、上工、飛躍、中捷、寶石等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共35人。知識產權界的資深律師李林應邀到會為大家做了深入的講解。這是知識產權小組成立以后的第一次正式會議,此次會議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討論如何通過規范知識產權行為來維護展覽會形象從而進一步推進全行業知識產權工作的深入開展,王承康副理事長主持了會議。
會議圍繞知識產權小組成立的目的和意義,就如何應對國外企業對行業內的一些企業知識產權提出的質疑以及知識產權工作的重要性和難點進行了廣泛的交流,李林律師回答了與會代表提出的企業在知識產權方面所面臨的具體的問題。
王承康副理事長介紹了知識產權小組成立的相關情況。他說,知識產權小組的組建方案經協會七屆三次理事會通過,是在企業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之下成立的,目的就是邊學習、邊工作、邊提高,掃清障礙,加速行業的發展。知識產權小組的成立,是這個時代行業發展的需要。工業體系從建立到現在不斷完善,貿易實踐形成了一定的特點。技術與知識產權作為無形資產的內涵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立法保護的知識產權范圍也越來越廣,力度也越來越大。特別是加入WTO以后,中國作為生產貿易大國的地位日益突顯。預計今年的外貿額將突破10000億美元。縫制機械行業去年貿易額是13億美元,今年預計將有較大增長。與此同時,國際規則的約束更加明顯起來。我國的產品技術含量低,產權界定有不規范的地方,這就要求相關人員要關注行業動態,結合實踐,總結經驗,促進市場健康、有序、持續地發展。
目前,國際知識產權制度的變革空前地活躍,人們對知識產權的重視也日漸加強,像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的活動在每個國際性的展覽會上都有。一些國際性大企業多是在展覽會前進行調查,收集資料,提出質疑,請求主辦方在某些方面予以協助。有的甚至借知識產權設置技術壁壘。中國也遇到了類似的種種情況。外國企業發動對中國企業的專利攻勢有其必然的原因:一是市場競爭明顯化,中國作為縫制機械生產、出口大國的地位突顯出來了;另一方面,中國企業跟隨式的發展痕跡比較明顯,企業缺少技術創新的積累,在開發、拓展、交易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侵犯了他人的知識產權。由此,各種糾紛就不可避免。
李林律師向與會代表介紹了知識產權保護的基本知識,并一一解答了代表們提出的相關問題,會議就專利申請的地域性、國內外申請的時間差、專利申請的寬限期和現用權、專利的交叉許可、職務發明以及相似性的判定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地探討,代表們認為,在當前形勢下召開此次會議非常及時,李林律師的講解,為企業所迫切面臨的知識產權方面的問題提供了參考意見,對企業在科研中應該注意的方向性的選擇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企業解決了實事、難事,真正地把此次會議的目的落到了實處。會議還為企業知識產權先進工作者頒發了證書,以此對他們的成績予以表彰,同時激勵大家共同推進這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