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配額時代:如何實現跨越?
- 要想實現這一新的發展,就要提升整個服裝產業鏈的質量,包括從面料、設計到生產設備的各個環節,而不僅僅是在現有水平基礎上將規模簡單地擴大。目前我國紡織服裝生產在這些環節上大都停留在“普通型的生產加工階段”,如若對這一現狀缺乏足夠的重視,后配額時代的商機會白白流淌。從歐美與我國周邊的日本、韓國所屬企業的不間斷發展和積極進取中,也顯示出在后配額時代我們所面臨的壓力。
我國面料的生產與開發一直成為限制服裝生產利潤的重要問題。盡管我國的棉花與化纖布料的生產量穩居世界首位,但用于高檔服裝甚至OEM生產的某些面料卻長期依賴進口,而韓國、日本則在面料的出口中贏利并不斷加大開發力度,以確保其長久的優勢。日本青山商事今年研制出了一種用竹復合纖維制成的面料,很適合夏季炎熱的天氣,用這種面料制作的商務西服盡管價錢比其他普通西服高,但面料十分透氣,穿著非常柔軟、舒適。日本面料制造商將竹纖維和合成纖維結合起來,很好地克服了竹纖維制品容易起皺的缺點。生產商說:“竹子生長得很快,所以即便大量砍伐也幾乎不會對生態系統造成大影響。關注環境保護的消費者對我們的商品反響也十分熱烈。”從長遠看,這種面料既可降低成本又為環保做出貢獻。
我們在CAD/CAM的硬件系統開發方面也被別人占去了先機。美國格柏(上海)工業數控設備有限公司于2002年5月首次推出專為中國市場設計的產品AccuMarkAd-vancedEdition(AE)。這個以微軟視窗平臺為基礎的軟件旨在幫助中國內地的服裝公司實現制版、放碼、排版和預裁剪等工序,從手動操作到自動化操作。繼而格柏又推出在中國制造的產品,到目前為止,該公司在中國已經安裝了價值超過1.4億美元的系統軟件,中國已成為其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市場。格柏還向中國40多所專業院校提供贊助,授權使用最新的格柏計算機輔助設計和生產技術。加之法國力克、德國愛斯特等產品對中國市場的占領,表明我們的服裝生產企業要實現“現代化”,必要先期付出很大,這些“投入”甚至是中小企業難于承受的。
在服裝機械,尤其是縫紉機的生產方面,日本、德國等知名企業仍然優勢在握。這些國外企業向海外特別是中國的產業轉移應該說是迅速、適時和成功的。德國的杜可普、百福公司不事張揚地一方面不斷接下大額訂單,另一方面通過與中國廠家的合資、合作生產完成企業在中國的嫁接;日本兄弟一向維持著在華獨資與合作并行的生產模式,以防止其技術優勢的擴散。今年5月兄弟數控攻絲加工中心的生產以及相應的(上海)技術中心也落戶中國,表明了對中國市場發展前景的充分可觀的認同,但同時又成為我國國內設備生產企業實現超越新的障礙。
綜上所述,形勢喜人,形勢逼人。中國將要實現從服裝生產大國到強國的跨越這一夢想,必須是整個服裝產業鏈上每一個環節聯動的行為。因為無論中外、大小企業其發展都要經過原始資本積累、擴大生產規模的循環圈。而我們的服裝產業鏈還基本上處在以量為主、同質低價競爭、重復性投入和引進,甚至不計長遠滿足于眼前利益的階段。而一旦不能進入良性循環,就無法與早早并入快行道的國內外同行競爭,結果只能越落越遠,終于被淘汰出局。在剛剛閉幕的CISMA2004上,中外品牌的服裝機械乃至面輔料全面亮相,個中優劣一目了然,而某些技術上的專利,特別是生產技術上的長期積淀,也絕不是一朝一夕可模仿得來的。60年來日本服裝機械的發展軌跡,似乎是我國今天行業形勢的楷模。但如何揚長避短、加快跟進步伐,最終實現超越的問題比起以前任何一個年代都來得艱巨、緊迫,也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