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設備:面臨新的增長機遇
市場需求不斷擴大
世界著名的生產紡紗、加捻和刺繡等紡織設備的廠商——瑞士蘇拉紡織集團( Saurer)中國公司有關負責人日前表示,中國紡織品市場的增長潛力巨大,是促使該集團將紡織機械生產轉移到中國的主要原因,該集團預計今年70%的銷售額將在亞洲實現,其中一半來自于中國市場。
可以說,中國紡織服裝業產能以超乎尋常的速度發展,使紡織機械設備工業的市場需求不斷擴大。有關統計數字顯示,2003年國內紡機制造業中的12大類產品除人造纖維設備和絹紡設備外,其余棉、毛、麻、絲、合成纖維、非織造布、針織和染整設備都大幅度增長,無論是品種和產量,都占世界第一位。
從競爭情況看,目前我國紡織服裝設備行業已由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向了多元化所有制體制,行業競爭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民營企業、外資企業成為該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民營企業成長速度驚人,已經基本形成了國有、外資、民營三足鼎立的局面。在中低端產品市場上,民營企業對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造成強烈沖擊,對三資企業的高檔產品也有一定影響。如浙江日發集團和金鷹集團目前已經發展成為年銷售2-3億元和5-6億元的大型民營企業,而在縫制設備行業中,民營已經占據了主導。
經過近些年的競爭,紡織服裝設備行業的集中度也不斷提高。統計表明,紡機行業前十名所占市場份額接近一半,而縫制機械行業的這一指標則達到58%。同時,紡織服裝設備行業的資本化水平較高,上市公司的經濟成分比重相對紡織行業的其他子行業明顯高出一籌。而紡織服裝設備行業上市公司的銷售收入和資產總額分別占全行業合計的26.52%和33.71%,大大高于紡織行業的平均值5.62%和9.54%。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紡織服裝設備的進口量也迅速增長,特別是一些速度高、智能化程度高的紡織整機和零部件嚴重依賴進口。最近,國際紡織機械聯合會(ITMF)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兩年中,中國購買的無梭織機約占世界總銷量75%,變形紗機約占70%,羊毛紡紗機約占60%。2003年,中國購買棉紡環錠細紗機占世界總銷量的60%。除了國外投資者選擇在中國投資建廠帶來了大量進口設備外,其深層次的原因是國產紡織服裝設備生產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有較大的差距,特別是在高端市場,國內企業的競爭力還有待提高。
消費升級支撐行業增長
紡織服裝設備業的下游行業是典型的消費類行業。從國際經驗看,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是引發消費結構升級的臨界值。
2003年,我國人均GDP達到1090美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標志著我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社會消費結構將向著發展型、享受型升級,人們開始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和簡便、舒適、快捷的生活方式。一些在原先的消費觀念中屬于“奢侈品”的商品將步入尋常百姓家,為普通家庭所接受,并逐漸變成生活必需品,如高檔品牌服裝,各種皮革、箱包等。另外,國內房地產行業的高速發展對家居裝飾、沙發、床上用品等相關行業也是一個有力的拉動,而這些行業都離不開紡織服裝機械設備,尤其是工業縫制設備。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就是中國持續的城市化進程。在這個過程中,會有數量龐大的人口逐漸轉移到城鎮中居住,由此帶來的大量服裝、紡織品等下游產品的購置、更新需求最終會傳導到上游的紡織服裝設備行業,成為行業增長的一個重要支撐。
最近法國巴黎百富勤(BNP)《中國消費前景》中提出,中國人均消費從2003-2020年每年將增長10.8%,消費結構將不斷改變,新的消費高峰就要來臨。而作為“衣食住行”中不可或缺的永恒消費,紡織服裝消費有望在新一輪消費升級過程中獲得跳躍式發展,從而為紡織服裝設備制造業帶來市場。
另一個對紡織機械設備行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是,明年初紡織品出口配額的取消。
2005年1月1日,我國紡織行業所有出口配額將取消。屆時,長期阻礙我國紡織行業發展的貿易保護體制將被打破,國內、國際的經營環境將大大改善。可以說,紡織行業面臨一個新的發展機會。盡管隨著配額的取消和市場的放開,競爭也將日趨激烈,但出口量的大幅增長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也就必然會引起紡織服裝產能的增加,從而使國內紡織服裝設備市場需求增加。當然,對具體的紡織服裝機械制造企業而言,能分得多大的市場份額還要看其主要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更看好縫制設備業
背靠最大消費市場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們對衣著需求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提高,以及中國成為世界服裝紡織品加工基地,中國的紡織服裝業正在高速發展。背靠這個世界最大的服裝紡織品消費市場,我國紡織服裝設備行業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2003年,中國經濟步入新一輪增長的上升期,而紡織行業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局面。全行業生產快速增長、投資穩步增加、出口增勢強勁、效益大幅提高。這為上游的制造設備企業,尤其是縫制設備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盡管原材料上漲幅度很大,限制用電使一些企業生產處于非正常狀態,但是增加的成本最終被消化掉了。據有關方面統計,2003年縫制設備行業主要骨干企業的利潤指標比上年增長了75%。
2004年上半年,紡織原料尤其是棉花成為影響紡織服裝行業運行的最重要因素,它的價格猛烈波動使紡織服裝企業的經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但這并沒有拖累紡織機械工業,全行業依然保持著銷售、利潤和出口的穩定增長。
行業景氣度在延續
2003年,我國生產縫紉機1700萬臺。到2004年初,即已沒有庫存。今年二、三月份,國內縫紉機銷售形勢火爆,除了行業骨干企業之外,一些不知名的組裝廠生產的縫紉機也銷售一空。從近三年生產銷售的形勢和上世紀的生產量來估算,全社會工業縫紉機擁有量在1.2-1.4億臺,預計2004—2005年度,工業機的需求量在800萬—1000萬臺,國內企業年生產能力約為600—700萬臺。就是說,供求之間還有一定的距離。
從行業景氣度分析,2003年縫制設備行業的良好發展勢頭將繼續延續,這是產業發展慣性使然。據分析,每年1-3月份是工業縫制機械消費旺季,4-6月進入淡季,下半年度回升,到10月、11月又出現下跌,到年底形勢再逐步轉好。
這是受服裝產品的季節性影響。夏季服裝大都在1—3月份開始生產,許多訂單在年末已經到生產廠家手中,為了完成訂單,就必然增加和改造設備,因此這段時間里投入最多。春秋季服裝有重復,需要的投入不多;冬季則以皮革、原料、羽絨、內衣為主。從服裝的款式來看,夏季變化最多、市場需求也大。部分批量小的產品,對特種縫制設備的需求又有其特殊性。根據這種季節性的波動周期,2005年初,縫制設備市場將繼續處于一段時間的火爆局面,繼續按市場銷售曲線波浪式發展。
縫制設備機會大于紡機
縫制設備有更好的集中度,上市公司的行業代表性也較高,同時縫制設備生產的產品主要為服裝、鞋類、家居裝飾、皮革加工、箱包、沙發等,位于紡織設備生產產品的下游,相對于應用在棉紗、布料生產等方面的紡織機械有著更高的附加值。預計在新一輪的資源配置過程中,流向縫制加工業的行業資本將大于紡織業。
國內縫制設備市場國產設備的市場份額較高,達到80%左右,而紡機的國產設備占有率還不足50%。因此,國內紡織服裝行業在“無配額時代”的跳躍式增長給縫制設備帶來的機會要大于紡機。
縫制設備的更新周期一般在10年左右,在經歷了1992年至1994年的世界性購機高峰之后,全球紡織服裝產業即將進入設備更新的另一次高潮,這將給縫制設備制造企業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