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專業基礎研究亟待提高
目前,我國的縫制設備基礎研究工作已經成為阻礙產業騰飛的重要障礙。從高等院校到縫機研究所,從縫紉設備制造大廠到服裝企業集團,在這個問題上的重視力度都還相當不夠。
實踐表明,基礎研究的突破,往往會帶來應用技術上深層次的革命和創新,縫紉工藝和加工機理的基礎研究結果也會直接影響到縫制設備升級換代的設計理念。例如,潤滑機理的研究導致了“無油潤滑運動”的發明;信息控制論的發展導致了“直接驅動方式”的問世(這項技術十多年前已經開始應用)。縫制設備強國都把基礎研究的結果視為技術機密,秘不傳人。例如:縫紉機車速問題,日本人通過基礎研究已經搞清楚,8000r.p.m就足夠了,不宜再去研究工10000r.p.m以上的機型。中國學者在進行基礎研究時,早就注意到了速度和工藝需求之間的關系,但我國縫紉設備制造企業往往不會深入研究這個
問題。由此可見,強調縫紉工藝及設備的基礎研究的薄弱是我國縫紉設備強國夢實現的瓶頸之一并不過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專業教育缺乏。我國的高等院校中只有一所院校設置了縫制設備專業;縫制設備是“機構學’’學科重要的應用對象和場所,然而,現在從事縫制設備產品研究的科研人員中有多少是機構學專業畢業的碩士生、博士生或者縫紉設備專業畢業的本科生、碩士生?答案是“不太多”。大部分是相關專業改行或專業拓寬而來的技術人員。是他們在研制縫制設備中發揮著頂梁柱的作用。
理論重視不夠。“線跡”的質量是縫制設備的重要指標。但“線跡”形成過程的幾個關鍵問題有多少產品研發人員認真考慮過呢?
例如,為什么不同的縫紉機型有不同的穿線路徑?它和線跡形成的理論上的關系?從數學上可以證明,線跡的基礎結構只有兩種形式,但它按什么規律組成的,還能創造新線跡嗎?
為什么縫紉機上只采用兩種形式的張力器:彈簧片式或圓盤式(注:張力器形式有幾十種之多),張力器的質量指標是什么?它們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縫線、縫厚、縫速、縫料、縫針簡稱“五縫元素”,用什么物理參變量去描述它們對線跡的影響(線跡不良、縫縮、起皺、跑偏和滯布等),用什么儀器測量這些物理參變量。
影響縫跡質量(線跡連續串接后的表觀形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這些因素影響縫紉質量的量化數值如何控制?(注:有些縫紉機上縫跡基本上是固定的,女口套結機、鎖眼機等)。
在和企業的有限接觸中,我們感覺到重視上述問題的工程技術人員不是太多。因為回答這些問題的基礎理論知識是“紗線力學”。而我國進行的理量測試實驗至今沒有標準規范的儀器設備,例如縫線張力傳感器等。
設計方法陳舊。縫制設備的研發人員要掌握“現代創新設計方法”。所謂創新設計方法是指運用創造工程學的理論進行新產品開發,現代創新設計理論研究表明,任何發明和創造的創新思維過程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在對研究生講授“創造工程學應用”的教學實踐中,作者深深體會到掌握這些矢口識的重要性。目前我國大多數縫制產品研發思路是類比和借鑒。“原創”的思維火花很少(注:作者已經注意到有些縫制設備大企業的專利數量不少的事實。)。
觀點歸結:只有在掌握縫制設備基礎理論的條件下,機、電、液設計,無油潤滑設計、直接驅動設計、自動化設計和計算機技術才能被實質性地掌握和廣泛地應用,智能縫紉系統(作者理解就是“傻瓜”型縫紉系統)、可縫性集成環境系統才有可能逐步——實現新一代縫制設備才有可能在中國誕生,而且是中國的“原創技術”。